■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 曹秋秋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重的特點,為配合學生心理特點,教師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教導學生,自主教具則是數學教學中一種有力手段。為吸引小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將自制教具引入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將抽象知識具象化,讓理論知識直觀易懂。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指導學生制作教具,這樣不僅節約教具成本,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自制教具對于學生而言是具有趣味性的,將書面知識轉化為直觀事物,更便于學生了解課文知識。小學生好奇心重,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而對于自己能親手制作教具,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吸引的,這樣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興趣,學習主動性也會相應提升,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比如教師在進行“時間”與“鐘表”教學時,可以通過自制教具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手制作大鐘表。教師引導學生將六十個時間刻度刻在鐘表上,并于相應的位置畫上時間點,然后根據鐘表需要制作出秒針、分針、時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來選擇鐘面形狀,可以是圓形,也可以是方形,對于指針的形狀和顏色,學生也可自由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愛好來裝飾鐘表,也可以填寫名言警句,以此激勵自己學習。鐘表制作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作息時間的規劃,讓學生們對自己制作鐘表的過程進行相互探討。教師再對學生們的制作成果進行總結,然后進行知識點的教學。在制作鐘表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思考和創作,將自己的喜好充分表現在鐘表上,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親手制作教具。學生在自制過程中,可以通過手、耳、眼、口來進行知識的獲取,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減少對數學的抵觸感,培養親近度。對于學生會感到困惑的教學難點,可以恰當地讓學生自己運用教具解惑,通過對學生分組的方式,要求其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和學生一同制作教具,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長方體的體積”教學時,因為小學生主要依靠的是具體化思維,所以很難理解體積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高、寬、長,然后鼓勵學生從家里帶來廢氣的的紙殼、剪刀、直尺、膠布等工具,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教師指導學生對紙殼進行裁剪,然后用膠布再重新粘貼起來,最后成為12個棱長為1厘米正方體,之后再指導學生將這12個正方體緊密擺成長條狀,再用膠布固定,然后鼓勵學生用直尺量出其長度、高度、寬度,最后在通過體積的計算公式,即體積=長×寬×高,計算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通過親手制作教具,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又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中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又能夠在自己制作教具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其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其自主探究意識。
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者需要著重培養的,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其不僅僅是智商的體現。小學生處理問題主要是靠感性思維,所以為幫助小學生思考,教師需要創造感官材料。自制教具將抽象的課本知識具象化,為學生提供感官材料,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更容易學習數學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舉例來說,在學習“圓柱體表面積”課程時,教師可以選用標準規格的圓柱體教學道具進行拆分,讓學生仔細觀察圓柱體的側面與長方形之間的共同點。而采用自制教具教學法,則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圓柱體,每個學生制作的圓柱體底面半徑和高度都不一樣,在制作完成后,讓學生剪開圓柱體側面,展開后能夠得到一個長方形,有些學生可能能夠得到一個正方形。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圓柱體的各項特征,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以“位置與方向”為例,在學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制教具,找出一個平整的紙盒,標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10°基礎上標記好圓圈,根據課本中的內容,幫助學生判斷具體的角度與方向之間的關系,從而以簡單的方法促進學生對課本重點難點的掌握,幫助學生輕松地厘清數學知識結構。以此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在這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其創新思維得到培養,久而久之,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重要意義。
自制教具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突破課本的重難點知識內容,而這一活動的開展也是的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養成愛惜用具的良好習慣。自制教具的應用,使得教學內容直觀化,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產生完整認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并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從而為數學基礎的學習和數學思維的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想象力。數學概念往往具有抽象性,但通過正確應用自制教具,則能夠以具象的方式將抽象的內容呈現出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圓錐圓柱體積”教學時,部分學生可能不了解體積與形狀的關系。以相關題目作為例子:有一根圓柱形鋼坯,其高度為3米,底面半徑2米,鋼鐵廠要將鋼坯熔鑄為圓錐形,要求底面半徑為0.6米,那么此圓錐的高度為多少米?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橡皮泥制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制作圓柱形的橡皮泥坯模,然后再將其變成圓錐形。在制作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圓錐和圓柱無論怎樣變化其體積都是不變的,因為它們都是由同一塊橡皮泥制作的。在進行“周長與面積的比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制作長方形的邊框,學生將鐵絲做成框,然后根據鐵絲邊框做長方形的面,材料可用紙板。學生可以通過長方形的制作,了解到鐵絲長度是長方形的周長,紙板大小則是長方形的面積。通過自制教具的方式,學生可以直觀了解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使課本知識淺顯易懂。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利用自制教具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親手制作教具的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得具體、形象,更直觀地展現知識內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認知與深刻記憶,而且通過這種自我動手操作的方式也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