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石寶山歌會初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 嵐(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早已聽說:“大理有名三塔寺,劍川有名石寶山;白云深處對歌會,白曲響云天”。也聽說“石寶山歌會是白族民歌的海洋。”親臨劍川石寶山歌會現場是多年的愿望,但一直未能成行。2018年9月7日這一天(農歷七月二十八),我如愿以償。迎著朝陽,一路環洱海馳行,車窗外薄霧朦朧的秀色蒼洱風光盡收眼底。清涼的海風透過車窗的縫隙吹進來,依然撩動起我的頭發,這是遠離家鄉多年久違的熟悉感受。秀美風光如水墨畫般一覽無余地沿環洱公路舒展著,晨起的海風吹響了此行的前奏。此景我不由想起了詩句:“蒼山不墨千年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我有些迫不及待,沿途一直想象著那些人山人海、三弦錚錚、白曲裊裊、你問我答、山鳴谷應的歌會盛大場面。
或許是注定如愿,往年石寶山歌會期間經常下雨,今日天公作美。當初升的太陽把石寶山山門鍍滿金光時,我來到這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石寶山。只為親眼目睹這一年一度的白族民間歌會、只為親耳聆聽那一曲曲唱盡悲歡的白族民歌。“石寶山歌會”因每年定期(農歷七月二十八至八月初一)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石寶山舉行而得名,作為白族地區盛大的民間歌會活動,為期3天。在此期間,大理、劍川、洱源、鶴慶、蘭坪、云龍、麗江等地的上萬群眾紛至沓來云集石寶山。群眾穿紅戴綠,朝山唱曲,以歌會友,對歌賽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這一活動的具體起源時間已無從考證,相傳始于南詔,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一場民間盛會,少不了要有一場盛大的開幕式,也少不了安排演唱流傳已久群眾廣泛認知的劍川白族民歌。果不其然,當劍川民歌《心肝票(pia)》的歌聲響起時,現場上萬觀眾跟著著名白族女歌手李寶妹的歌聲用白語齊聲唱道:“小心肝,你到的地方我也到,你去的地方我也去,我們相約好……”石寶山山門做舞臺,初升的太陽做光彩,在身著紅、藍、白、綠、紫各色白族服飾群眾簇擁的舞臺上下,儼然成為一場沒有明顯界限的演唱會現場。什么叫流行?或者說什么叫深入人心?這首民歌一領眾和的現場就是最好的詮釋,我心悅誠服地被震撼著。一方水土一方鄉音,一把三弦的婉轉音調和鏗鏘節奏在演奏者手中輕重緩急地彈撥著,配合著歌手甜美的嗓音、貼心的歌詞竟同時撩動了上萬現場觀眾的心弦。萬根心弦齊響,這陣勢堪比宏大的交響樂現場讓人在其中浸染也欲罷不能。更令現場驚艷的是:當一群白族兒童身掛三弦出現在舞臺上傳神地與歌手共同彈唱《后客告百所》時,這些兒童稚嫩天真的聲音與成人歌手無縫連接,他們就是“白曲”延續的傳承人。我也頓時明白了山門上的8個大字“千年白曲,石寶歡歌”的含義。
如果說演唱者是劍川久負盛名的歌手,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有著廣泛影響,那么我更想了解在石寶山歌會現場那些來自不同地區、村落的民間歌手,想聽他們賽歌對曲,聽他們用三弦彈奏自己的故事。或許作為初探者才能走入最真實的歌海中去傾聽原生民族的喜怒哀樂。石寶山上對歌的調子白語稱“拜(白額)枯”,俗稱“白族調”或“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其內容豐富,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表現愛情,并以男女對唱的形式呈現,這就是白族情歌,白語稱“合額枯”,即“花柳曲”。白曲在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嚴謹的歌詞格律,并有固定的句式“七七七五”或“三七七五”,這種句式稱為“山花體”。歌詞常采用對仗、排比、夸張、比喻、疑問等修辭手法。韻式要求首句起韻,逢雙句押韻。旋律因地區不同通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調”“劍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等,使用調式也因地區而異。音樂結構多為兩段式結構,形成重復型或變化重復型結構。
開幕式結束,石寶山歌會萬人狂歡的大幕也才剛剛開啟。沿石寶山山門至歌會主會場賽歌臺有蜿蜒2千米的路程,因為車輛禁止駛入,這使得行進中的人們從容自如,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花花綠綠的服飾相互交錯映襯,最終形成一條行進中的多彩長龍。來自不同地區和村落的人們結隊而行,隊伍中老少交雜,五顏六色的民族服飾與部分白族青少年前衛的服裝也相映成趣,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新時代傳統與時尚并存的溫暖畫面。沿途前行,茫茫松林中的薄霧還未散盡,青松秀碩,松尖掛著尚未滴落的晨露綠得青翠;松鼠歡跳在林間,枝頭鳥兒的啁啾唱響了白族情歌故鄉的晨曲。一陣似火急切的三弦聲從身后隱隱傳來,六度、八度跳躍的音程和急速跨越的音區能夠讓人感受到彈奏者火熱的內心。我轉身回望,不遠處一個頭裹白包頭,身穿白襯衣藍褂子的年輕人彈著一把龍頭三弦緩步走來。龍頭上裝飾的兩朵紅纓隨琴體顫動如蛟龍吐珠,只見他用紅色布條緊系三弦的龍頭和底扣并套入自身脖頸,長為80厘米左右的三弦斜跨胸前,左手虎口托持琴桿,并不時在滑動中滑揉琴弦;右手食指套一錐形角尖在琴碼處彈、挑、輪、滾、掃。他邊走邊彈,邊彈邊唱,既隨意也隨性,琴聲跌宕,歌聲悠揚,黝黑臉龐上的笑容亦如陽光般燦爛。歌聲、琴聲一路吸引著過往的人們,白族姑娘循聲而至,在每一個段落加入,默契時一曲接一曲,出錯時哈哈相笑,沒有事先的預演和排練,交替的歌聲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即興成曲,自然和諧。這樣的場景若不是親眼所見,那么也只能在當年著名的電影《五朵金花》的鏡頭中回味了。
山路彎彎終有盡頭,伴隨著沿途賞心悅目的服飾川流與風景舒卷,前方遠遠也聽到廣播里傳來曲調。人們都放慢了腳步,人群也越聚越多,我明白對歌“擂臺”就在眼前。果不其然,轉過一個大彎道,在一片郁郁蔥蔥樹林掩映下的山腳,一座亭臺赫然玉立,醒目的紅色橫幅“2018石寶山歌會節”如同鑲嵌進山林中的金匾在陽光下驚艷著在場每個人的眼睛。這就是石寶山寶相寺山腳下的賽歌臺。舞臺兩側充氣紅柱上醒目地寫著“真情迎賓客,弦歌覓知音”。徐徐清風微微搖曳著雙柱,它們正如張開的雙手欲把每個到場的人擁入懷中。據劍川縣旅游局統計,當天有近兩萬人云集在現場。掛滿了彩旗的賽歌臺前水泄不通,正面廣場上圍滿了人,對面的看臺上早已坐滿了人,更令我驚奇的是半山的叢林中也擠滿了人,真是人山人海吶!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艷麗的賽歌臺上,期待著現場的精彩。
“石寶山上對歌場,歌如靈泉不斷根;歌如滿山樹葉子,聲聲結心音”。對歌大賽在“三花體”格式唱詞的歌聲中拉開大幕。有男歌手奔放熱烈地唱道:“松樹青來杉樹綠,男是松來女是杉;你哥我是青松樹,松枝蓋妹身。”女歌手柔和纏綿地應答:“樹上鳥兒雙雙對,水中鴛鴦嬉戲歡;妹我愿做金月亮,照哥青松嶺。”歌詞比喻貼切,反映出真實的自然場景和生活氣息,沒有華麗辭藻卻留給聽者太多的畫面和遐想,極富藝術性和感染力。現場聆聽者有的拍手稱快、有的搖頭晃腦、有的閉目細品、有的輕聲跟吟,臺上臺下一出戲,感覺到舞臺的歌聲在沸騰,廣場上的熱情在沸騰。我不由想起了流傳在白族民間的一句話:“不到石寶山,枉來人世間。”看來作為白族兒女,我的此行是來還愿的。據早期文獻記載,石寶山歌會最初的主要集會地點在石鐘寺周圍,期間各地佛教組織、大德高僧齊聚,在各寺廟開壇做法,各地百姓則進山趕會,朝拜石窟(石寶山石窟有“南方敦煌”的美譽),同時進行民間歌舞娛樂活動,此時宗教活動為主。近代集會地點轉移到被譽為“云南懸空第一寺”的寶相寺周圍。20世紀90年代后,政府在山腳建起了對歌臺和廣場,為群眾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方便,于是在時代的發展中石寶山歌會的宗教功能日益減弱,“以歌會友”成為歌會主題。據劍川縣文化館統計,為期3天的2018石寶山歌會參賽民間歌手有400人左右,男女各半。除了陸續登臺參賽的歌手之外,多數的歌手及群眾密布在山林間樹蔭下,也有在怪石嶙峋、山泉淙淙的幽徑邊,或站立或席地而坐,歡聲笑語與悠揚婉轉的三弦調子此呼彼應。年輕人渴望愛情,老年人祈福平安,各自彈響的不一樣,因而民間有:“三弦無品,百人百樣”的說法。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人們抒發著最自然原始的情懷,用歌聲自然地撩動著彼此的心弦,互訴衷腸。沒有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痕跡,歌聲、弦聲如同沒有污染的綠葉鋪滿山林,充盈耳際的聲音讓人感覺到山在歡笑,水在歡笑。而此時寶相寺幽徑沿途常年群居的猴群都出現在歌手身旁駐足觀望,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劍川白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近90%,通用語言為白語,境內民族文化系統始終以原生態的白族文化為主。世界建筑遺產基金會副主席約翰·斯都伯在考察后認為:“劍川是唯一一個真正白族人的中心,因為它是唯一的白族文化最完整和最活躍的地方。”這里也是白族原生態民間歌謠的重要保留地。據劍川縣文化館長期從事白曲研究的張文、陳瑞鴻先生統計,全國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白族民間歌謠集成》中所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原生于劍川的歌謠占50%,可見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因而劍川被譽為“白族情歌的故鄉”、“白曲之鄉”。
白族情歌是白族調重要的內容之一,在這里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深受歡迎,其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形象、逼真,曲調優美感人,多數體現了白族人民熱愛生活、向往自由幸福的精神,歌詞的口頭創作中多體現出白族兒女的智慧,因而也擁有廣泛而厚實的社會基礎。可以想象每一首流傳久遠的白族情歌背后都會有一個執著追求愛情的感人故事。劍川多地為高海拔山區,山高林密,土地瘠薄。過去村寨間沒有公路,隔著箐谷,往來時下坡、過溝耗時過多,交往不變。但就即使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也沒能阻擋樂觀的白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如果西山坪女子在地里薅蕎子隨口唱起白族調,歌聲穿過山野和迷霧,東山坪男子聽到歌聲后回應:“西村唱曲是哪個,有心唱曲就挪挪身,過來和我對一調,唱曲覓知音。”雖然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以歌為媒互相交流、了解、傾訴成為山地白族兒女獨特的溝通方式,山瘦水寒也不能阻隔情誼綿長,他們用歌聲守護著淳樸的愛情樂園。劍川也有平整開闊的壩區,村落星羅棋布,春夏時節的田野勞作中,或夜晚灑滿月光的田埂上,都會傳來智慧逗趣的歌聲,如歌聲中唱道:“小蜜蜂,你和我是線和針,哥是金針朝前走,妹是銀線緊緊跟……”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在這樣的沃土上人們用智慧和熱烈的情感孕育出一首首飽含深情又膾炙人口的白族情歌。“白族情歌在劍川這片熱土上不斷發育、成長、流傳,成為廣大群眾口口相傳的一部不朽的劍川版《詩經》”

“有茶水更甜,有鹽飯才香;不會彈弦唱白曲,難配好鴛鴦”。以歌會友,尋求知心伴侶的巧妙方式在石寶山現場最佳的方式就是彈弦唱曲。對歌不僅唱情,更比智慧,以白族特有的龍頭三弦或樹葉伴奏,歌手之間一問一答循環,優秀的歌手往往能夠在熟背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針對當時的情景加入即興歌詞。若妙語連珠又棋逢對手,那么應答如流的場面勢必會引來圍觀者的歡呼與贊譽,歌手酣暢淋漓抒發情懷,聽者陶醉其中無限感懷,享受那份穿心的感染。白族群眾自發性參與石寶山歌會已經成為日常,在參與過程中他們都是不可缺少的表演者。他們的每一套服飾都點綴著盛會的現場、他們的每一曲調子都在自信地宣揚著文化、他們的每一次呼應無不突顯著民間的睿智、他們的每一張笑臉無不流露出新時代的幸福。正是因為無數年以來,一代又一代歌手的熱情參與,在劍川這塊熱土,他們用自己的熱愛堅守著白曲,他們的歌聲讓生動的白族文化完善保留,在世界趨同一體化的時代,這些文化自覺性顯得更加彌足珍貴!隨著時代的進程,無數年過后或許我們已經記不起他們的面龐,但是“山歡水笑,白曲盈谷”的畫面終將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我初次探尋石寶山歌會,來去匆匆,面對龐大的民間歌手隊伍,還來不及一一記錄他們的故事與精彩;所聽的一曲曲質樸真摯的情歌,還來不及一一翻譯體味,但2018石寶山歌會現場弦歌鼎沸的盛況沖擊著我的思維和視野。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面前,我們還有太多的無知。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在哪里?原生態文化的久遠價值如何體現?如何發揚民族文化的精髓?這些問題在此行中已清晰地銘刻在我的腦海里。“在白族人眼里,石寶山是一座歌山,是一座情山,是鄉民們白了頭發落了牙齒,心中還在默默念叨著的一個地方……”愿此行僅作為一個探究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