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的經典哲學著作,既對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路線進行了哲學批判,又對中國革命經驗進行了哲學概括和總結。系統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始終牢固樹立實踐觀點,重視調查研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關鍵詞:價值;實踐論;毛澤東
《實踐論》是毛澤東的經典哲學著作,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著作之一,寫于1937年7月,當時毛澤東以這篇著作的觀點和內容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哲學。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報》正式發表,收入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時隔81年,學習《實踐論》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實踐論》的寫作背景
(一)深刻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經歷了異常艱難和曲折的革命道路。革命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敵強我弱的力量懸殊所造成的,但從內因來看,主要是因為當時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路線。尤其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圣化,不顧中國的國情和革命的具體實踐,給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錯誤路線之所以在黨內占主導地位,原因是當時大多數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水平不高,不能識別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不懂得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正確結合起來,因此,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全黨武裝起來,全黨才有能力抵制任何形態的錯誤路線。1936年10月中國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中國革命正處于由國內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關頭,國內外各種矛盾紛繁復雜,變化多端,斗爭尖銳曲折。面對新的革命形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從哲學的高度和思想路線的高度系統論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好思想上的準備。
(二)充分的理論準備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和精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中國現代哲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當時創作《實踐論》,經過了充分的理論準備。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特別重視學習和研究哲學,從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先后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從中國的革命實際出發,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主張,1930年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初步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1935年和1936年分別寫下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些都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指導中國實踐。大量的創作以及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哲學原著,為他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毛澤東還積極參加哲學小組學習哲學的活動,并親自到抗日軍政大學給學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系列的理論活動以及大量的社會調查研究,為《實踐論》的寫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實踐論》的基本內容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系統闡述了實踐的地位和作用、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以及認識運動的規律。
《實踐論》全文共有26段,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實踐的地位和作用
在《實踐論》的開篇,毛澤東指出實踐的特征,在他看來,實踐是社會的、歷史性的人的活動,因而他把“實踐”稱之為“社會實踐”,這是他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實踐”主要包含物質生產活動、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類,人的實踐活動,是一步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毛澤東論述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并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等方面證明了這一問題。系統闡明了“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1]。
(二)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
這部分的內容緊緊圍繞三個問題,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是怎樣進行的,過程怎樣,有什么規律。毛澤東認為,在實踐的基礎上,一個具體的認識要經歷兩個階段或兩次能動的飛躍,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圍繞認識的兩次飛躍,毛澤東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首先,從認識發生的順序來看,感性認識是第一階段,理性認識是第二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為了說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實踐論中用舉例的方式進行說明。在文中批判了哲學史上的“唯理論”,其特點是只承認理性認識的可靠性,認為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進而批判了革命隊伍中的教條主義,他們認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忽略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正確理論來自于哪兒?它們來自于革命的實踐,是總結了革命斗爭經驗、總結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以大量的感性材料為基礎產生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革命的理論路線應當從哪里來?他們認為,只要把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一般原理搬過來就行了,但他們不了解,中國的革命理論路線只能從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把書本中的公式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
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還沒有完成認識的真正任務,就好比加工廠有一大堆原材料卻沒有加工為產品,炊事員有了米卻沒做成飯一樣。實踐論批評了哲學史上的另一個派別——經驗論。這個派別恰好與唯理論相反,只承認感覺經驗的可靠性,而不承認理性認識的可靠性。當時毛澤東批評了革命隊伍中的經驗主義錯誤。許多干部辛苦地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很有經驗,但認識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不了解事物的規律性,看不到事物發展的前途,只能成為盲目的庸俗的事務主義者,常常被錯誤路線牽著鼻子走。
“唯理論”和“經驗論”是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根源。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冒險主義曾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為了教育全黨,毛澤東深刻揭露了這兩種錯誤思想在認識論上的特征及其根源,指出了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2]。毛澤東提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3]。
2.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實踐論》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4]”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形成了理論的認識,還需要回歸到實踐中去。因為只有經過這個階段的飛躍,才能檢驗認識是否是正確的,也只有回歸到實踐中,才能在總結實踐經驗的過程中使認識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三)認識發展過程的總規律
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要履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就要自覺實現理論與實踐、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要掌握人類認識發展的總過程、總規律。他在最后一段概括了認識發展的總規律:“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致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5]這也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總結式的精辟概括。
三.《實踐論》的當代價值
《實踐論》以最簡短的篇幅系統深刻又通俗生動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原理,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容,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化為人人都能掌握的工作方法,并且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知行問題的爭論作了科學總結。這部著作中闡述的基本原理,對新時代的我們仍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6]。習近平總書記對《實踐論》作出了深刻的理解和闡釋。97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自我認識、自我革命,對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經驗進行反復總結,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和對資本主義發展歷程進行對比,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這正是歷史經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所作出的回答,這個過程就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沒有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便會失去有效的支撐。
(二)始終重視實踐,重視調查研究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認為,“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貨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7]。這一觀點被具體化為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重視實踐,重視調查研究,在新時代尤為重要。
習近平同志在《談談調查研究》這篇文章中寫到:“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的看到,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正式并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而忽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研究不夠,往往導致主干認識脫離客觀實際,領導意志脫離群眾愿望。從而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8]”調查研究是我們進行科學決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礎。決策要科學,就要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調查了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調查研究也是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的過程,是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是加強黨性鍛煉、強化理想信念宗旨的過程。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調查研究,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實踐主體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結合,闡明了“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一致性。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鮮明提出了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貫徹群眾路線,尊重和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做到心中有民,心中為民。這既是對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黨的群眾路線的堅守和踐行,也涵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共同愿景。
今天重讀《實踐論》,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結晶,它用科學的認識論武裝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開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參見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頁)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5頁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6頁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2頁
[5]《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6—297頁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39—40頁
[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87頁
[8]參見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談談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
李小博(1981—),女,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