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世界文明的瑰寶,具有深遠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社會價值。閩西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典型代表,是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練出的智慧結晶,其曲風淳樸自然,曲調婉轉,風格多變,在我國音樂、文學、民俗等研究領域都居于一席之地。筆者以閩西客家山歌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研究,探究其發展現狀,并得出閩西客家山歌保護傳承模式: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多元參與、參與者創新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客家山歌;保護;傳承
閩西是客家祖地,歷史上的汀州府下轄長汀、上杭、武平、永定、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共8個純客家縣,在浩浩南流的汀江哺育下,中原遺風與汀江兩岸的土著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形成歷史久遠、絢麗多姿的客家文化。對此,溫萍先生在《客家音樂文化概論》的“緒論”中提到:“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流傳著客家音樂。”客家山歌是客家傳統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主要流行于閩西、粵東、贛南、桂東、臺灣及其他地方的客屬聚居區。2006年,以廣東梅州山歌和江西興國山歌為代表的“客家山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作為客家三大聚居區之一的閩西客家山歌曲調婉轉多變、凸顯時代變遷,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探討閩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現狀,構建其保護性傳承模式,促進閩西客家山歌的適應性發展,保護文化多樣性。
一、閩西客家山歌
客家,亦可稱之為客家人、客家族群或客家民系,客家產生于唐末至兩宋初期的閩西、粵東地區,因北方戰亂與自然災害頻發,人們紛紛遷往南方避難并定居于此。受嶺南山歌的啟發,客家人將原中原地區的民歌引入,并進行適當的改編,將嶺南山歌的特色與元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系統化的閩西客家山歌。閩西傳統的農耕生活與豐富的習俗民風使得閩西客家山歌獨具特色。
(1)主題多樣、類型豐富
客家先民們遷居于閩西后,上山砍柴、伐木、采割松脂,每日早出晚歸,肩挑手提地辛勤勞作。面對崇山峻嶺、萬籟俱靜的大山,行走在地勢高低不平的山間小路,且需借助扁擔運輸的現狀,為排解疲累的身心,更為了克服森林茂密、鳥獸眾多所帶來的恐懼,客家先民們借助山歌,以打發無聊的耕作時光。
閩西客家山歌主題多樣、類型豐富。從藝術角度看,其表現手法多“比興”,常用“重章迭句”,尤以比喻“雙關”見長;而句式多為七言四句,遣詞設句生動通俗、精到凝練,求平仄、押方言韻,富于文學性,極易上口;題材范圍也十分廣泛,四時農作、鄉間軼事、男女情愛乃至家庭生活皆入素材,勞動歌、情歌、儀式歌、兒歌、革命山歌和新時政歌等;從形式上看,對歌、盤歌、索歌、駁歌,不一而足,多數為男女對唱,一問一答,一鎖一開,機智敏捷、風趣詼諧、攻防轉合、尾駁相連。此外,紅色山歌在閩西客家山歌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尤其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親自倡導:“搜集民歌作為紅軍教材,激發起軍隊和人民積極投身參加革命的熱忱。”閩西人民響應號召,用唱山歌的形式抒發出對革命的忠誠,用唱山歌的方法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勵親人當紅軍上前線。
(2)內容淳樸、真實自然
閩西客家山歌承接了《詩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唐詩、律句、宋詞以及南方民歌的相關因素,伴隨閩西客家人的生產勞動而形成,并自成體系。閩西客家山歌具有著閩西地域及客家人民的典型特點,淳樸、真實、自然,且鄉土氣息濃厚。閩西客家山歌以口語為表現形式,且以客家話為吟唱語言,簡單直接,無過多修飾,貼近客家人的真實生活與民風民俗,由于閩西客家山歌的結構較短,講究押韻與用詞和諧,歌詞易記,朗朗上口。閩西客家山歌中涉及主題最多的即是情歌。閩西情歌曲風熱烈、歌詞簡單直接,大膽披露與表白情感,毫無虛飾與矯情,反映出勞動人民對于真摯情感的美好追求。
(3)曲調婉轉、風格多變
閩西客家山歌曲調輕快、熱情而奔放,吟唱時候可根據當時情感而縮短節奏、亦可延長,也可對曲調作出適當改變。閩西客家山歌的音階結構主要采用四五六聲,曲調婉轉、節拍多樣,往往一首歌曲內含有多種節拍。其所用音域較窄,多維持在五度,但注重中高音區,這種曲調旋法的形成源于閩西客家人居住的地理位置與環境,閩西雖山多水長,但卻屬丘陵地貌,海拔較低,因此,只需聲調略提,即可對門而歌,且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復演唱。
山歌號子 多采用“喲呵哈”等襯詞,只有一個長樂句,在高音區相鄰兩三個音之間進行,散板,節奏自由,用假聲唱,聲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是客家山歌中流傳最普遍的一種曲式。
四句八節山歌 歌詞4句,八節是指8個樂句。是把1句歌詞分作兩個樂句來唱,詞中夾以較多的襯詞。其曲調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詞無襯詞,曲調無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調,把節奏緊縮,將速度加快來演唱。
疊板山歌 亦稱疊字山歌。歌詞中插上較多的疊字疊句,有時多達數十字。其曲調的開頭與結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點,中間則由于采用疊字疊句而擴充了曲調,演唱時近似數板。
二、閩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現狀及主要問題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有山就有客,有客就有客家山歌。黃有東在《從兩個核心范疇“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蘊》中,從“客”和“山”分析客家山歌的意蘊,指出因為是來自中原的“客”,客家山歌“詩味”特別濃,有關離別與送別的歌最為凄切動人,而“山性”讓客家山歌具有最為珍貴的“真心”、“童心”。因而,閩西客家山歌是閩西客家人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與展示著客家族群從古至今的生活面貌與民風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閩西客家山歌獲得了更多元的發展與傳播途徑,也迎來了巨大的生存挑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及下屬設區市政府分別組織多次文化普查,并對閩西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調查,通過指派民族音樂研究者、教育者與歌唱家深入閩西的山水田園之中,實地走訪,以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但結果表明,閩西客家山歌尚未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共識,特別是個別領導干部對閩西客家山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沒有真正認識到閩西客家山歌在當前條件下加速消亡的現實。閩西客家山歌資料遺失嚴重,且處于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斷層期,專門從事客家山歌表演與傳播的客家人卻逐步減少,甚至后繼無人。
上述現象的產生主要可歸結于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受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強化,尤其是道路交通及通信設施,使得原本獨立且相對閉塞的客家人感受到不同的多元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逐步追求潮流化和國際化,而淡忘本土客家音樂。其次,傳統文化宣傳與保護意識淡薄,面對信息化浪潮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客家族群的民俗風俗與山歌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對其的保護與宣傳活動較為罕見;再次,客家山歌的內容與曲調創作缺乏創新性發展。盡管社會日新月異,但閩西客家山歌仍保持著傳統模式,其單調節奏與表演形式難以適應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與休閑娛樂方式。
三、閩西客家山歌的保護性傳承模式
閩西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情感價值的體現,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文化信仰。基于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與傳承的分析視角,閩西客家山歌對于承接閩西客家文化形態、維護客家文化的生態環境、保護音樂文化多樣性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應積極構建政府、社會力量與客家人共同舉措、三位一體的保護性傳承模式。
(1)政府主導、構建全面的保護性機制
要把閩西客家山歌保護和傳承工作擺在大力弘揚閩西特色文化、不斷增強發展軟實力、打響龍巖文化品牌的戰略高度,納入政府的工作職責,納入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進一步形成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局面。
一是深入挖掘,構建資料庫。閩西客家居住區域范圍廣、且地形復雜,這在現實生活中無形中增大了調查的難度,因此,應由政府出面,成立調查項目并組建專業調查組,深入挖掘,發現并整理有關閩西客家山歌的資料,以構建系統化的民歌資料庫。
二是真實記錄,保留最原始的形態。調查過程應以保護原有山歌風貌為基礎,細致地記錄、保存、整理和評估,深入到客家族系內探訪山歌專業藝人、年長者等,查閱族內日志與相關記載,調查者不僅用語言文字記錄下相關資料,還可采用錄像的形式將訪問過程和真實表演收錄起來,進而保留傳統閩西客家山歌最原始的形態。
三是加大扶持、擴大宣傳。政府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主導性力量,應統籌規劃、給予政策指導,同時強化扶持、組織并支持閩西客家山歌相關演出活動,擴大宣傳,增加閩西客家山歌的多元發展渠道。一方面,可充分借助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介紹并弘揚傳統客家音樂文化。另一方面,旅游作為閩西地區的的主要產業之一,可將客家山歌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打造客家音樂文化旅游節,促進人們對于閩西客家山歌的了解和認可。
(2)社會力量多元參與、促進傳承
閩西客家山歌的保護與傳承依賴于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多元支持。教育機構作為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也是閩西客家山歌最具影響力、最具價值的保護性傳承途徑之一。一是教育機構,尤其是學校,可借助教育教學活動將閩西客家山歌引入課堂,把客家音樂文化與具體山歌編入學習教材并授課,或在課堂教學中示例閩西客家山歌,以達到介紹和推廣閩西客家山歌的目的,增進學生對于傳統山歌的認識,激發其學習興趣,為客家山歌的藝術傳承奠定人力基礎。二是組織鼓勵市、縣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以及非遺研究保護機構,各種文藝宣傳團體,圍繞龍巖市創新型工貿旅游強市建設,充分利用各地民間傳統節日和每年“文化遺產日”,舉辦展演、互動、論壇、講座等形式多樣的閩西客家山歌創作宣傳活動,增強全社會依法保護閩西客家山歌的意識。三是各社會組織應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強化對閩西客家山歌的扶持和贊助,如通過開展閩西客家音樂文化節、山歌演出活動、山歌擂臺以及客家山歌藝術研究項目,幫助出版歌冊、論文集,刻錄光盤與視頻等,拓展閩西客家山歌的傳承方式。
(3)創作者要轉變觀念、創新發展
客家人作為閩西客家山歌的創作者,其主體力量的發揮對于客家音樂的延續與發展至關重要。一是客家人應正視時代發展,轉變觀念,在被社會多元文化吸引的同時,關注本土山歌的生存與發展,積極挖掘其特色與優勢,樹立本土客家山歌的保護與傳承意識。二是客家族群必須重視對老山歌藝人的支持和對年輕山歌藝人的培養,在社會生活中予以尊重,物質生活中給予幫扶和資助。同時,對閩西客家山歌藝術作出杰出貢獻的藝人給予一定的榮譽和嘉獎。三是不斷探索,在保留原有藝術核心和精髓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豐富閩西客家山歌的題材與曲調,適應新時代音樂發展趨勢、滿足人們的多樣需求。四是綜合運用閩西客家山歌的多樣素材,引入當代多元的表演樂器和表演形式,發展出獨有時代特色、人們喜聞樂見、且彰顯客家人生活面貌與思維方式的閩西客家新山歌。五是借鑒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如學習廣東梅州、江西贛州每年舉辦一次全市性的山歌大賽,推動閩西客家山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閩西客家山歌作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不僅是客家人生產勞作與智慧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快速發展、文化繁榮進步的今天,認識閩西客家山歌的特點與生存狀況,針對性的構建保護性傳承模式,是客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時代賦予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重要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上?下冊[M].北京:中國ISBN 中心出版,1996.
[2]劉澤梅.客家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之策略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2).
[3]徐贛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式保護框架[J].廣西民族研究,2005(4).
[4]黃永珍.試論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開發價值[J].老區建設,2009(6).
作者簡介:呂春玲(1989-)女,福建省上杭縣人,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單位:閩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