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杭
(貴州大學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說到“編曲”,其實在古典音樂里并沒有這個概念,因為當時的作曲家都是自己創作樂譜,規定樂器之間的配合以達到音樂表現的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常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過個人對曲譜不同的理解,表現出不一樣的音樂效果,這時候“編曲”就出現了。最初對于“編曲”的定義是這樣的:在不影響原曲主要旋律和表現內容的情況下,對樂曲加以改編、拓展,以達到更為大眾所接受的形式。在現今社會我們熟知的流行音樂中,已經逐漸形成了作曲與編曲兩大派別:如果說作曲是音樂的骨架,那編曲就給了音樂血肉。簡單來說,“編曲”的領域就是決定這首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以及樂器的搭配。
“樂器法”與“配器法”作為傳統管弦樂法藝術中的兩個方面,在傳統管弦樂法的寫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兩大重要因素。所謂“樂器法”指的是傳統管弦樂隊中每件樂器的發音原理、音色特征、樂器性能以及演奏技術等各方面的內容;而“配器法”則是著重講述構管弦樂隊中各種樂器之間、以及各類樂器組之間的配合運用的一些技術與方法。
實際上,這樣的分類主要是為了便于理論上的闡述,而在實際運用中,比如進行樂曲編配或二度創作時,是不能把這兩者分開敘述的。因為不論是在管弦樂曲的演奏中,還是在各種為某些樂器而寫作的音樂作品、聲樂作品中,這里面的每一個音符、樂句、和弦,以及織體中的各個因素,都是由某種具體的樂器或人聲來演奏、演唱的,音質的優良、效果的好壞以及音樂表現理念是否能夠體現出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等方面,主要取決于作曲或者編曲者對樂器法的掌握與運用情況。
總之,配器法是建立在樂器法基礎上的,是樂器法的升華,它的內容來源于樂器法,樂器法是配器法的最根本的依據和基礎。
從流行音樂伴奏編配的角度來看,電聲樂器可分為四個樂器組,即:旋律樂器組(電吉他、電子琴等)、和聲樂器組(電子琴、電子合成器、電吉他等)、低音樂器組(電貝司等)、打擊樂器組(電子鼓機、架子鼓等)。雖然多數樂隊中用的架子鼓不是電聲樂器,但它卻是一般電聲樂隊不可缺少的重要打擊樂器。不少電聲樂器中裝有“效果器”,可改變音色與音響,如:顫音、回響、滑音、噪音(模擬風聲、水聲、槍炮聲、宇宙聲等)。電聲樂隊都有音量控制裝置,再加上總調音臺的平衡調節,故音量控制自如,電聲樂隊以其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迷人的音響效果、靈活輕便的體積等,愈來愈顯示出它們的優越性。
電聲樂器模擬常規樂器的音色有高度的逼真性,但由于電聲的緣故,仍有些電器化的冷漠感。對模擬常規樂器上的一些技法,如氣息、弓法、吐音等,也存在著技術上的難題。所以在以電聲樂器為主的樂隊中,常加用一些常規樂器以加強音樂藝術表現力。
現在比較流行的選秀節目中,也往往在電聲樂器的基礎上增加西洋管弦樂組或者民族管弦樂組,或者在歌唱者所演繹的單旋律聲部中制造人聲伴唱和聲。常見的形式有:在前奏或間插處運用有特色樂器獨奏,如民樂的笛子、塤,以達到增加意境或渲染氣氛的效果,引入歌唱者;樂曲的高潮處加入人聲伴唱,使其與獨唱形成旋律上的重合,或形成節奏上的對比,進而推高旋律的音量,以達到歌曲的高潮;在主旋律的聲部疊加弦樂效果,增強作品的立體感,以提升樂曲與人聲的融合度,加強樂曲向高潮處的進一步推進。
相較于西洋管弦樂隊和民族管弦樂隊,電聲樂隊是一種實質上的突破,各樂器組之間的配器布局也需要更緊密。這種綜合性的配器是與現代創作相關聯的,是在中國流行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既能演繹民間的、古典的曲目,也符合現代樂曲的時代性要求,在樂器的種類、質量、數量上也都有所更新和提高。與此同時,現今社會流行音樂對于“民歌新唱”的演唱形式也能夠更加的貼近大眾心理,這種綜合性的突破,既能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又能繼承民歌的優良傳統。當今,在電聲樂隊的基礎上加入必要的特色樂器,以形成適合的音樂效果,能夠表現出多種地方性風格的音樂作品,也成為流行音樂受到普通百姓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今的選秀節目中,更多的歌手喜歡通過對民歌改編的方式來奪人耳目,因此“民歌新唱”的演唱形式也逐漸出現于大眾的眼前。為了能在節目中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歌手往往選擇一部分耳熟能詳的民歌或老歌,并進行樂曲的重新改編。運用樂手所了解的專業知識,在不改變原作品表達意圖的基礎上加入流行的“外衣”,使其更容易被觀眾所喜愛。相與之下,表演者的二度創作也是同樣重要的。所謂二度創作是指表演者通過表演把歌曲的樂譜變成實際音響的創造性勞動,即把音符和文字變成聲音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首先分析一下丁善德版本的《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該曲是一首單二部曲式的音樂作品,由于哈薩克人民的無拘無束的習性,使得音樂的結構比較自由,樂段的使用上也出現了非方整性結構和長短不一的樂句,旋律線較多的使用平穩進行,通過宮調式與羽調式的穿插,使音樂作品在大調的音樂色彩的基礎上融入了小調的風味,作品的音樂風格更具多樣化,使音樂粗獷中帶有一絲細膩。
而在《我是歌手》節目中,韓磊將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進行了大浮動的改編,在管弦樂和流行“四大件”的基礎上加入了爵士鋼琴、低音提琴、爵士鼓以及人聲伴唱,形成了新的音樂感覺。A、B兩部分的結構加入了引子、連接、間奏、尾聲,形成了一個多段結構的作品:用原B樂段的旋律材料形成了一個類似引子的結構,伴奏樂器為鋼琴,用爵士的風格表現出神秘的色彩,并將爵士鼓和伴唱聲部引入連接聲部,由于低音提琴的演奏方法為撥弦的形式,在音響上不是很突出,但在連接部所有伴奏樂器都已開始演奏,期待A、B樂段的演唱聲部;在A、B樂段男聲演唱的時候,鋼琴自始至終擔任著與聲樂既相互牽制,又各自相對獨立的兩個聲部,爵士鼓的演奏以節奏為主,低音提琴擔任低音和重音的聲部,人聲伴唱補充男聲獨唱的間隙或長音處,形成了有機的完美結合;中間一段間奏由鋼琴即興演奏,爵士鼓和低音提琴承擔節奏的部分,充分地體現了樂曲的爵士風格,然后是A、B樂段的復奏,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伴奏樂器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樂器性能及特點,尤其是鋼琴運用爵士風格所特有和弦、離調將全曲推向高潮,在尾聲處所有的樂器演奏都停止下來,伴唱也禁聲,只有獨唱加入了花哨裝飾音,形成了一個自由演唱的模式,隨后將音區提高至HighC,伴隨著音區的升高和力度的增強,形成了一個全曲的高潮。這種類型的再創作主要針對于流傳性較為廣泛的歌曲。經過音樂人的編配之后,產生一種完全不同于原作品的藝術效果,同時這一蛻變也是音樂人的必走之路。就如韓磊版《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經過羅寧老師的改變摒棄了原作品中較為民族性的一部分,轉而主攻爵士,讓這首作品有了新的生命。
綜上所述,現今電視選秀節目中流行音樂的發展形成多元化的趨勢,其中最為明顯的應該算是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性。在多元音樂文化的趨勢下,流行音樂已派生出很多不同的支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風格。而近幾年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逐漸呈現出本民族的特色,如戲曲、古典、民樂等元素編曲的引用,為我國的流行音樂開拓了新的創作空間和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