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藝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1400)
民族音樂風格視唱教學是指運用一些典型的民族音樂片段來進行節奏訓練、旋律演唱訓練,通過這一教學促進學生音準感、節奏感、樂感及音樂表現力的形成發展,同時起到傳承傳播民族音樂的作用。
民族音樂風格視唱的特點有:1.豐富性。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性格鮮明,尤其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存在更加造就了音樂形態的爭奇斗艷、各領風騷,實在是采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音樂寶庫。2.本土性。民族音樂是在我們熟悉的土壤上滋生出來的旋律,比起西方音樂素材來,民族音樂風格視唱反映的是我們東方人自己的生產生活和審美習慣,這種骨子里的親切感、熟悉感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感知旋律、表達音樂。3.調式特點。我國民族音樂在調式上具有獨立的東方情韻,廣泛使用五聲調式和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各類調式。這類調式音階通常少用或者不用偏音,在旋律上形成了柔和、婉轉、流暢的音響效果。4.旋律特點。民族音樂喜好“線性旋律”,音樂聽起來往往走向清晰、性格明朗。這使得民族音樂比較容易掌握音準、把握風格特色,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音準、學唱記憶都是十分有利的。
利用民族音樂風格視唱教學來推廣民族音樂的話,還能在“量”上有無限的延伸(視唱曲目通常篇幅不長,多是一些音樂片段)。這個“量”的增加,既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學校弘揚民族音樂的責任,又能將民族音樂教育落到實處,大大增加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強化學生民族音樂文化意識,最終也把這種意識體現在她們未來的幼教事業中,把民族音樂真正傳遞給國家的未來。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風格視唱的運用,可以有效對抗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少、要求高的尷尬局面,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弘揚國樂,培養學生民族樂感。
筆者對民族音樂風格視唱教學方面的探索和看法有如下幾點:
(一)教材。要將民族音樂風格視唱和非民族音樂風格視唱分列開來,形成系統的、分門別類的、有時代特點的視唱教材。當代富有民族特色、積極向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音樂作品也可收納其中。通過對民族音樂集中的感受、練習,增強學生的民族音樂感。
(二)師資。視唱練耳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聽、唱能力,在知識儲備上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廣納百川,積極吸收優秀的民族音樂精華,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人文、歷史、地理背景和民俗情況,爭取做到唱什么像什么,民族音樂當中的滑音、甩腔等要好好學習,示范到位。
(三)教學理念。不少的老師在視唱教學和考查中喜歡把音準和節奏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認為音準唱對了、節奏打對了就沒有問題了,這是有所欠缺的。視唱曲也是音樂作品,也有它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當學生有能力完整演唱整條視唱以后,還要講究其藝術性。
(四)考核評價方式。“視唱音樂會”,是以音樂會的形式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曾在部分高等院校出現過,其曲目表演形式發展至今包括單聲部視唱、多聲部視唱、邊彈邊唱、音樂律動等,演唱形式包括獨唱、齊唱、重唱、合唱等等。這個做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促進了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筆者認為這一形式也可以通過一些改變運用到高職音樂教學上來。做法:把音樂會的規模縮小成班級內部分組視唱表演,在單聲部視唱的基礎上采用獨唱、齊唱、重唱等多種形式視唱,并可加入鋼琴伴奏、靈活的打擊樂伴奏、本土民歌表演唱、兒歌表演等元素。這樣的改變既保留了視唱音樂會的優點,又符合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的學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去探索視唱曲及其背后歌詞音樂或器樂曲的藝術性,并且在籌備、排列和演出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課堂教學。這一點筆者想先提出兩個概念——“表現欲”和“表現力”。當學生能夠在視唱中體現一定表現力,這可以進一步助長其表現欲;當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產生一定的音樂表現欲,但同時其表現力又受到自身能力局限時,學生往往會有挫敗感,認為“這是我無法完成的”,反過來其表現欲消減。因此,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能力和課堂反應,根據表現欲和表現力的發展情況靈活調整課堂教學,促進課堂的有效進行。
如何具體貫徹,有以下觀點:
1、民族音樂背景知識儲備。比如說民歌的成因、屬性,民歌創作的日常性和普遍性;比如說傳統民歌的形態特點,民歌的現代呈現和改變等等。
2、為典型的民族音樂視唱加入音樂賞析環節。傳統的民族音樂遠離青少年的現代生活,通過音樂賞析環節,可以幫助其更形象立體地感受民族音樂之美。
3、充分尊重學生的音樂基礎,有耐心等待進步,用愛心扶持進步。總而言之,民族音樂風格視唱教學要有效激發學生表現欲,同時充分尊重學生表現力,在兩者兼顧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視唱水準,為其他技能課程做好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