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周航 本報記者 倪浩 ●張靜
近日,不少亞洲國家發布的2018年及近一段時期的出口數據不甚理想。曾有聲音認為,中美貿易戰或令部分亞洲國家坐收“漁翁之利”,但目前的數據讓更多分析認為,貿易戰只會讓更多的國家“殃及池魚”。
韓國出口新年亮紅燈
韓國央行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估計2018年韓國GDP同比增長2.7%,為近6年來最低。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各方屢次下調韓國2018年的GDP增長預期。
韓國《中央日報》22日的報道稱,新年伊始韓國出口就亮起了“紅燈”。韓國關稅廳21日表示,從本月1日到20日統計的出口額為2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4.6%。雖然汽車(20.9%)、無線通信設備(8.1%)、汽車零部件(0.2%)等出口有所增加,但去年一年帶動出口勢頭的“主力產業”半導體(-28.8%)和船舶(-40.5%)等出口數據出現滑坡。
韓國SBS電視臺22日的報道稱,今年韓國經濟增長展望仍然陰云密布。經濟分析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剛剛發布的報告認為,受世界經濟放緩的影響,韓國今年經濟增長率可能下滑至2.3%,特別是韓國主力產業的半導體和石化產品。報告同時認為,雖然中美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但這不意味著雙方目前實施的關稅制裁措施立即消失,這些都增大了韓國經濟的不確定性。
東南亞外貿壓力大
目光轉向南方,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出口數據也不樂觀。泰國商務部21日宣布,2018年泰國出口增長只有6.7%,不但低于原定的8%增長目標,更遠低于2017年9.9%的漲幅。
泰國泰叻網認為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泰國去年出口額蒸發3.8億美元。泰國《每日新聞》報指出,一些重點產業出口“萎靡不振”,電子產品出口同比下降13.5%、橡膠及其產品出口同比下降8.4%。該報還舉例說,由于美國對中國計算機產品征收高額的進口稅,一款由泰國出口至中國的計算機電路板出口額下降了9.8%。
去年9月泰國出口額下降5.2%,遭遇19個月以來首次下降。汽車及配件、電腦及配件出口同比下降7.4%,橡膠制品出口同比下降2.4%。盡管去年10月份得益于燃油價格上漲,泰國的當月出口額同比增長8.7%,但受中美貿易戰沖擊較大的汽車及零配件、電腦、電子設備等產品的出口量仍然維持在低水平。此后兩個月泰國出口被“打回原形”,分別以0.95%、1.72%的速度連續下降。
泰國周邊國家情況類似,新加坡去年12月非石油出口比前年同期意外下滑8.5%,是2016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印度尼西亞去年12月出口年減少4.62%,為一年半來最大減幅,原因是對中國和其他主要市場出口減少。
貿易鏈上“一損俱損”
韓國《亞洲日報》22日報道稱,韓國國內外經濟疲軟是導致韓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主要誘因是中美貿易戰長期化致使國際經濟環境惡化,新韓金融投資研究員郭賢洙稱,“中美制造業指標和韓國半導體出口增長率有很大關系”,去年韓國對中國出口依賴度最高(26.8%),之后是美國(12.0%)和越南(8%)。
對于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外貿表現,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全球產業布局與分工中已形成復雜且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外貿產品原材料和電子部件在東南亞各國生產,在中國完成組裝。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勢必減少中企向東南亞下游廠商的采購數量,或者使得美國企業迫于貿易形勢而保持觀望態度,使得這些國家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損。
就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上分工與布局所呈現出來的關系,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兩者既存在上下游分工協作的合作關系,也在某些領域有競爭關系。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關系,2017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為5000多億美元,說明了兩者之間經貿關系的密切,說明產業競爭并非兩者關系中的主流,更重要的仍表現于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