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中國人有望購買大眾的配件商!”德國《經濟周刊》上周報道稱,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制造商之一的中國福耀集團有望接管破產的德國SAM公司。《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在汽配產業領域,德國目前仍抱著歡迎的心態對待中資收購。
中資成“救火隊員”
SAM公司位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一共有11家工廠,1800名員工。其主要業務是為汽車行業開發和制造鋁制部件,包括車頂導軌系統、裝飾條和氣帽系統。客戶覆蓋大眾、奧迪、寶馬、奔馳、通用、沃爾沃、賓利等。由于遭遇市場需求下降,該公司于2018年8月向法院申請破產,目前處于破產清算狀態。
因此,不少德國媒體將福耀稱作“來自中國的救火員”。記者了解到,福耀擬以5883萬歐元購買德國SAM公司,目前已與SAM公司的破產管理人霍格爾·萊希特勒簽訂了協議,但購買資產事宜尚需德國政府批準。德國經濟部相關官員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福耀最終收購SAM應該沒有問題。記者還了解到,福耀是提供最高收購價格的投資者,并獲得SAM公司主要客戶大眾汽車的支持。
福耀收購SAM公司進展順利令不少投資者意外。上個月德國內閣會議通過《對外貿易條例》修正草案并提交議會。修正草案規定歐盟以外的投資者并購德國企業的審查門檻將從目前的25%股權比例下調至10%。
“實際上,中資收購德國汽車配件企業從10年前就開始了。收購事件基本都‘一路順風。”德國柏林投資政策學者雷耐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比如2011年,中國均勝電子公司成功并購德國老牌汽車電子供應商——普瑞公司。2014年12月,均勝電子又以9000多萬歐元收購德國高端方向盤總成與內飾功能件總成供應商Quin公司。
最近三年,此類收購案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8月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5.96億美元收購博世子公司SGHolding。最大的中德汽配收購案發生在2018年8月,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寧波繼峰以7.72億歐元收購德國汽車配件供應商格拉默。
目前收購尚屬順利
在被稱為“汽車王國”的德國,整車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零部件公司的支持。在《美國汽車新聞》公布的全球汽車零配件供應商百強排行榜中,德國零部件廠商長期有16家到18家躋身百強,并在前5強中占三席。
“德國整車工廠一般會在周邊輻射出大量零部件供應商。在奔馳的故鄉巴登-符騰堡州,就有1000多家汽車配件企業。汽車產業共擁有23.8萬名員工。”投資政策學者雷耐克指出,這些汽配廠中既有博世這樣的全球最大汽配企業,也有占行業大多數的中型企業,許多還是歷史很長的家族企業。但許多中型企業正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或者陷入了發展瓶頸,資金短缺。
咨詢公司羅蘭·貝格2011年時曾預測,中國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未來幾年將收購20至30家發展良好的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這些企業均為業內技術領先的企業,甚至是“隱形冠軍”。
幾年過去,中國收購的德國汽配廠家已近10家。但其中并沒有位列德國汽配10強的企業。德國《商報》認為,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借助在電動車產業的優勢,逐步躋身全球領先行列,加之德國等傳統汽車大國在中國加大投資,中國汽車市場急需汽配產業的發展。收購德國汽配企業可以讓中國汽配企業獲得技術、服務等先進經驗。
德國《焦點》周刊則認為,未來中國企業收購的德國汽配企業將從目前的中小企業向大中型企業發展。比如,德國汽配巨頭采埃孚集團旗下的車身控制業務單元、艾斯曼汽車零部件公司以及愛孚迪、艾森曼等公司已經與潛在的中國買家談判。
有德國政治家和經濟界人士擔心中資最終會進入德國汽配最高端的羅伯特·博世、大陸集團等排名全球前10的汽配企業。他們警告如果這些德國企業被中國收購,相關技術會“被中國人掌握”,德國汽車在“軟件”上的優勢將被削弱。
盡管如此,德國政府目前對汽車配件領域仍沒有限制外資收購的計劃。在新的《對外貿易條例》修正草案中,并沒有把汽車配件納入所謂的關鍵基礎設施領域。這意味著,這一領域的收購不會被特別限制。
前景廣闊優勢明顯
“目前,收購德國汽車配件企業正是時候。”投資政策學者雷耐克表示,中國制造正在向高端轉型,尤其是汽車產業正處于起跑階段。中國投資者擁有雄厚的資金,擁有中國大市場。而德國企業擁有技術、管理、品牌等優勢。兩者合作可以互補,德國企業可以擴大市場,中企則可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雷耐克指出,投資德國汽車配件企業應該從長計議。寧波繼峰的成功是一個范例。該公司自2012年起就與格拉默展開合作,寧波繼峰2017年收購格拉默25%的股權,幫助格拉默阻擋了被其他資本徹底吞并的命運。寧波繼峰成為格拉默最大股東后,在商業舉措上“十分得體”,甚至連挑剔的德國金屬工會也對并購表示滿意,為寧波繼峰之后購買余下股份打下基礎。
此外,中國投資者如果此前已與大眾、寶馬和奔馳等德國汽車制造商展開合作,將有利于之后收購德國汽車配件企業。收購后,這些企業與德國汽車制造商間的業務也不會受到影響。雷耐克認為,汽配行業是德國處于全球頂端的行業,產業鏈完整,加上德國投資政策穩定性高、汽車人才多等因素,中資收購將擁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