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勇
(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醫院針灸科,貴州 黔南 558000)
中醫認為,面癱屬于“歪僻”、“卒口僻”、“口歪”等范疇。該病是由風邪入侵面部經絡,導致面部氣血阻滯、經脈失養所致[1]。現代醫學認為,面癱屬于面神經麻痹癥。該病是指由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面神經麻痹癥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眼裂擴大、口角下垂等[2]。臨床實踐證實,為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常導致其病情反復發作。本文主要是探討聯用針刺療法和牽正散加減方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間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醫院針灸科收治的94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將這9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7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2例;其年齡為37~62歲,平均年齡為(46.59±9.14)歲;其病程為8~16天,平均病程為(11.30±3.31)天。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7例,女20例;其年齡為38~63歲,平均年齡為(46.28±9.36)歲;其病程為6~17天,平均病程為(11.23±3.28)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牽正散加減方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劑的藥物組成為:當歸、生黃芪、大青葉各15 g,川芎、僵蠶、絲瓜絡各10 g,甘草、全蝎、白附子各6 g,蜈蚣2條。為其中有熱毒內盛癥的患者加用半枝蓮、金銀花各15 g;為有風寒癥的患者加用桂枝9 g、防風6 g;為有濕盛癥的患者加用薏苡仁15 g、白術10 g;為有風熱癥的患者加用菊花6 g。將上述中藥用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持續用藥1個月。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選擇患者患側的地倉穴、風池穴、下關穴、四白穴、翳風穴、攢竹穴和百會穴作為主穴;選擇患者雙側的足三里穴和合谷穴作為配穴。為其中有痰多癥的患者加選豐隆穴;為有頭痛癥的患者加選太陽穴;為有口眼瞤動癥的患者加選太沖穴;為有人中溝歪斜癥的患者加選人中穴;為有皺眉蹙額癥的患者加選陽白穴;為有聳鼻障礙癥的患者加選迎香穴。2)根據病程的不同,將患者的病情分為急性期面癱和恢復期面癱,并為其使用不同的針刺療法進行治療。⑴使用針灸針(長度為25~50 mm,直徑為0.35 mm)對恢復期面癱患者的四白穴進行直刺,得氣后進行快速捻轉,再向下進行斜刺,留針30 min,1次/d。然后,采用同樣的手法分別對恢復期面癱患者的下關穴、攢竹穴、百會穴、太陽穴等面部穴位進行針刺治療,留針30 min,1次/d。最后,使用針灸針對該期面癱患者的合谷穴、足三里穴、豐隆穴等非面部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在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的手法,留針30 min,1次/d。⑵使用針灸針(長度為25~50 mm,直徑為0.35 mm)對急性期面癱患者的下關穴、攢竹穴、百會穴、太陽穴、四白穴等面部穴位進行直刺,淺刺不透穴,得氣后不進行提插捻轉,留針30 min,1次/d。治療10 d為一個療程,對觀察組患者連續進行3個療程的針刺治療。每個療程之間相隔2 d。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這三個等級。1)痊愈:治療后,患者面癱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表情自然;說話時,其不存在口眼歪斜的癥狀。2)好轉:治療后,靜觀患者的面部未見異常;在做呲牙或者鼓腮的動作時,其存在口歪的癥狀。3)無效:治療后,患者面癱的癥狀未得到改善,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使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n(%)]
現代醫學認為,風寒可導致面神經血管發生痙攣、缺血和水腫,使面神經發生變性,從而誘發周圍性面癱。賈瑩梅等[3]的研究表明,面神經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是導致周圍性面癱的主要原因。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的發生主要與正氣不足、經筋失養、脈絡空虛、筋肉縱緩不收有關。本次研究中所用的牽正散加減方具有退熱散寒、化濕祛毒、活血化瘀、疏風通絡的功效[4]。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選擇的百會穴屬于督脈上的穴位,針刺該穴位可疏通氣血、宣通陽氣;選擇的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針刺這些穴位具有理氣扶正、通調陽明的功效;選擇的翳風穴、風池穴屬于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針刺這些穴位具有引邪外出、通調少陽經氣的功效[5]。此外,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其采用局部取穴法,能夠更好地發揮濡潤筋肉、溫經散寒、疏調經氣的功效。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這說明,聯用針刺療法和牽正散加減方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