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欣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標準的不斷提升,國家不僅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也愈發重視。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教師群體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承擔著向學生傳達社會行為思想的發展歷程和走向的重任,而在現有的教育要求下,教師群體在歷史教學中開始嘗試滲透人文精神。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出發,從多方面具體闡述如何有效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以期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在完善自身思想的同時還能拓展自身文化眼界。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精神;策略芻析
古人曾云“以史為鑒”,由此可見歷史對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縱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大部分教師教學更傾向于書面文字教學,對于歷史事件的深層含義分析也是千篇一律,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更遑論從精神層次來提升自我。對此教師應明確認識到歷史的人文本質,并以此為基礎,先在教學前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再從教材、學生生活等各個角度來滲透歷史人文精神,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大局意識,最終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一、基于教師群體的人文精神水平開展歷史教學
歷來教師作為占據絕對主導教學地位的群體,自身的知識水平將會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在我國現代教育領域中,中小學歷史教學已然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人文精神的重擔。高中生群體普遍在初中已經接觸過系統的歷史學習,高中歷史的學習對大多數高中生而言并非難事。但歷史本身的嚴肅性、真實性并非學生通過文字闡述就能理解的,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用語言、手勢等多種形式的疊加融合,才能真正剖析歷史知識,引導學生順利深入了解對應歷史意義。因此,教師應先認識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不斷在史實分析中提升自身人文精神水平,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歷史學習平臺,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尊重史實。
例如在《輝煌燦爛的文學》的課時教學中,該課時中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我國從古至今所發展的文學歷史。在多數學生的認知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屬于語文范疇,對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先糾正學生的這一片面化認識。由于該課時的主要內容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已經有所涉及,因此教師在課時教學中要做的就是在文學基礎上引申出對應的人文精神。為能幫助學生將文學與歷史有效結合,教師在課前可先在網絡上收集我國較為著名的文學作品如《詩經》等的背景資料,而后大概通讀了解。同時教師還可將朝代與當時所盛行的文學作品所聯系起來,如宋詞豪邁派與宋朝經歷南北宋兩朝分裂的歷史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透過文學表面深刻認識到歷史人民的思想情感影響,進而對人類遺留下的精神文化現象引起重視。
二、基于教材挖掘人文精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教材是我國大部分高中生接觸歷史的主要途徑,教材編寫者也對這一現象有所了解,所以其在編寫教材時不僅融入了足夠的史實文字描述,同時還有對應的圖片資料等,以此為整個教材知識體系增添色彩,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合理應用歷史教材中所隱藏的人文素材。人文精神的培養既需要立足于抽象思考,又需要站在實際角度,對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教學素材,深入探究該類素材與高中生思考特點的契合點,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盡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人文精神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抗日戰爭》的課時教學中,該課時的教學主題為我國歷經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為能幫助學生在該課時的學習中能切身實地的感受歷史的沉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在講解時加入對教材中“日軍屠殺中國人后的猙獰面目”等插圖進行引用,利用圖片增加歷史的真實性。而后教師還可通過教室設備播放真實的抗日戰爭的新聞報道、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紀實等視頻資料,自然而然地令學生了解我國抗日歷史的沉痛和壯烈。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末尾,再升華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思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三、聯系歷史與現實生活,實現課堂生活“雙滲透”
歷史是記錄社會發展的一門學科,因此歷史教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追溯過往的形式呈現,導致部分學生不易產生學習熱情,對教師人文教學的開展造成一定阻礙。但歷史并非只能局限于觸不可及的過往,實際上其對現實影響深遠,因此教師應基于歷史的該類特點,盡力嘗試從歷史中尋找與生活之間的銜接點,引導學生學會從自身生活為切入點來看待歷史,將人文精神從課堂中滲透至學生生活,從而幫助學生發散歷史思維,真正落實自身人文精神的培養。
例如在《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的課時教學中,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教育領域的發展也是眾所周知的,對師生生活都有不可忽略的積極作用。為能使學生快速了解教育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意義,教師可采用提問法,即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們從小到大感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有什么變化嗎?”,以此引導學生從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等方面的思考中發現歷史對自身以及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進而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影響的探索之情,為教師在后續教學中提出教育價值等人文理念做好鋪墊,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關注自身培養人文精神的意義所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符合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設計相關的教學環節時,應從教材內容、個人人文素養、生活實際等角度出發,再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等教學工具的教學優勢,為學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人文歷史課堂,以此為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些許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鄒長貴.高中歷史人文精神與探索性教學實踐[J].速讀旬刊,2016.
[2]徐敏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