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桂瓊 邱富兵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對農村小學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并且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授課的同時,還要重點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傾聽能力,尤其是低年段的學生,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本文對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低年段數學課堂傾聽能力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中找出合理的方案對此項問題進行實質性的解決。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段;數學課堂;傾聽能力
一、引言
低年段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穩定性差,沒有自控能力,在學習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出現走神的情況。由于農村的教學環境較差,教室內沒有較好的隔音效果,使得學生沒有安靜的學習環境,在課堂學習時不能夠認真聽講,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數學教師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從中找出解決的辦法,用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為高年段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段的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對新鮮的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要想在數學課堂中讓其集中注意力去學習,并非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使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建立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傾聽建立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傾聽欲望,教師根據所講的內容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學生在學習“分類與整理”時,教師機就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生活進行引入: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家里都有什么日常用品,學生就會說牙膏、牙刷、碗、筷子、垃圾桶、水杯、茶壺等,教師在繼續提問,哪些屬于廚房用品、哪些屬于生活用品等,這時學生就會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且將自己所說的物品進行分類,從而得出答案。通過建立這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程度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傾聽欲望。
三、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傾聽
低年段的小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表揚,對于他們來講,表揚是學習的動力,因此,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認真聽講的學生來講,教師不要去責備和批評,責備會讓學生更加厭煩和恐懼,還會疏遠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對這類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讓學生感覺到被尊重、被認可,從而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做一個認真學習的傾聽者;而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相應的表揚和獎勵,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認可后,使自己的需求獲得了滿足感,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同時也給班級里的其他同學做榜樣。例如,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這一單元時,教師要指引學生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三角形面積計算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三角形進行聯想,看到三角形都能想到什么,有的學生就會說像扇子、粽子、小紅旗等,在學生回答完畢后老師要對學生提出表揚,鼓勵學生繼續學習,學生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后,就會得到滿足感,從而更好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懂得抓住機會,發現學生的長處,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
四、善意的提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要想培養低年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傾聽能力,不僅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傾聽、學會傾聽,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認真聽講,在講到重點知識的時候,還要提醒學生重點聽講,并且要對每位學生的聽課表現進行觀察,對于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就讓其重復所講的重點內容,這樣做不僅能夠讓不認真聽講的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的去傾聽老師在課堂中所講的內容,同時還讓學生意識到要尊重教師的講課成果,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易發現不認真聽講的學生,這時就需要借助同桌的力量,同桌在上課時互相監督,彼此之間互相提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并且同桌之間的互相提醒,還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使學生共同進步和成長。
五、總結
綜上所述,提高農村小學低年段數學課堂傾聽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但是,提高學生課堂的傾聽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講,因此,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的基礎上,還要通過一些合理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其傾聽能力,為今后高年段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瞿能梅.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管理研究策略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6(5):203-204.
[2]李玲玲.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管理中個性自由的缺失探究及對策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6):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