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時期。但縱觀中國詩歌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中國詩歌可分為兩大歷史時期,前期是先秦至魏晉時期的樂府詩,后期是唐代基本成型的文人詩,魏晉時期就是樂府詩向文人詩轉變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詩歌;樂府詩;文人詩
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便是詩歌,詩歌史可謂是貫穿著中國古代文學的始終。其最早的形式是“詩三百”中的“詩”,但在這一時期的詩還與我們今天所定義的詩相差甚遠,因為先秦兩漢時期的四言詩、五言詩等大都是歌辭,只是曲譜已年久失傳。在東漢代時期班固創作了中國第一首文人五言詩,以及東漢末期的古詩十九首標志著中國文人詩的起點,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重要標志。魏晉時期的“三曹”對樂府詩進行了深刻的改革,從此描寫現實、抒發個人真性情的文人詩逐漸走向文壇的中心,可以說,“三曹”尤其是曹植的詩歌創作是樂府詩轉向文人詩至關重要的一步。隨后在南北朝時期歷經永明體等韻律的影響下,詩歌已經和音樂脫離,到唐代時期的陳子昂主張詩歌寫實事,為唐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指明了方向。詩至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國詩歌史的頂峰時期,此時樂府詩向文人詩的轉型完全結束。本文試以各個時期代表人物為依據,闡述樂府詩在各階段的演變情況。
一、先秦歌謠和漢樂府
先秦時期以“詩三百”為代表的詩歌都是歌辭,在此時期的形態是歌舞一體,并且因其所屬風、雅、頌的屬性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其核心——《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創作的本體是人民群眾,例如《關雎》就是當時人們用來表示男女愛情的一首情歌,但所流傳的歌辭是周代采詩官在采風后加以整理而形成的。這也為漢代的樂府詩奠定了基礎,我們今天所說的樂府詩主要指漢樂府詩歌,雖然秦時期也曾設立樂府,但是由于秦朝年代太短,在詩歌方面并未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漢樂府在武帝時期被發揚光大,采集各地民歌并編撰成集,因取材于民間并大量的反映人民百姓生活,所以樂府詩被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基礎,被稱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雖然漢樂府詩歌被認為具有高度的寫實性,但此時的詩歌依然沒有脫離出音樂范疇,例如《上邪》《有所思》等,都有考證其本就是歌曲的依據。所以漢樂府最大的價值就是給后代詩歌的發展奠定了現實主義基調,其藝術上無法與我們今天所定義的詩相提并論。東漢時期的班固所作《詠史》可以看作是延續了詩歌寫實的基調,同時該詩也是中國第一首五言詩,雖然《詩品》中評論其藝術手法“質木無文”,但是從詩歌發展角度來看,《詠史》作為第一首文人五言詩以及東漢末期佚名的具有規整五言結構的《古詩十九首》開創了詩獨立于歌之外的新形式,使詩的寫作形式發生了變化并寄予了作者所抒發的感情哲理,但就其內容和語言而言仍然是樂府詩歌。
二、魏晉時期的文人擬樂府詩
文人擬樂府詩在魏晉時期逐漸盛行,但是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之前提及的部分漢代文人。在魏晉時期的樂府詩依然在詩壇占主要地位,但是該時期已經不再有官方深入民間采詩,因為魏晉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的亂世社會,從漢末到司馬家族統治中國期間社會從未得到長治久安的發展,而文化卻在這一時期高度繁榮。在詩歌創作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建安風骨”。以“三曹”為例,其詩歌的創新之處在于從曹操起就用樂府舊題寫事實即擬樂府詩來抒發個人情懷,摒棄《詩經》的雜言而采用規矩的四言、五言和七言,這就使原先歌詩形態的樂府詩不能再廣泛流傳演唱。曹植開創了歌行體,提出“詩賦欲麗”的主張使詩歌在抒發個人真性情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運用,詩歌開始向文人詩轉型,成為文人雅士自己的情感寄托和表達。在“三曹七子”群體中又以曹植的詩歌創作成就最高,他也成為了樂府詩向文人詩轉型的關鍵人物。受其生活經歷的影響,曹植的文學創作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其后期的詩歌創作成就最高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政治上的不得志希望有所訴求,二是依然希望為國效力,如《洛神賦》。這兩點也成為了曹植大力抒情創作文人詩的動力,他對文人詩的主要貢獻就是將五言詩發揚光大,注重言語的運用,成為了后人失意的典型形象。因此,魏晉時期以曹植為主要人物的文人詩更進一步發展。
三、唐詩和“新樂府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的頂峰,從初唐至盛唐時期的杜甫創作可謂在頂峰上登峰造極,此時詩歌繼承了樂府詩寫實的基調,并采用初唐起掀起的新題創作,形成了“新樂府詩”并加以新的創造。例如詩歌打破體裁限制,作者可以自由發揮,更有利于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文人詩的特點,如李白的《行路難》和《將進酒》等。杜甫的詩歌因為其“沉郁頓挫”的風格以及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寫社會現實而成就最高,其詩歌給人以漢樂府的質樸之感,同時杜甫還擅長用律詩寫組詩,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手法語言等方面都達到了詩歌發展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是中國文人詩發展的至高點。詩到中唐以后發展漸趨沒落,中唐時期的白居易大力提出“新樂府運動”,該時期的詩歌雖然名義上是樂府詩,但絕不是漢樂府時期的歌詩,只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文人詩以揭露社會現實。至此,樂府詩向文人詩徹底完成轉型。
參考文獻
[1]錢志熙.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61.
[2]楊中正.論“三曹”樂府詩對漢樂府的繼承與發展[J].雞西大學學報,2015(5),132-134.
[3]陳紅.淺談樂府詩的發展演變及分類[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3),25-26.
作者簡介
付子昂(1998—),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