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明[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教授]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新時代要求,為適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新時代法治傳播趨勢,應當適時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普及路徑,從而切實提高新時代全民普法的實效。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相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普及路徑包括全面化路徑、常態化路徑和基層化路徑。
根據十九大報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法治國家建設呈現全面化發展態勢,與此相適應,新時代法治文化也應當強化全面化普及路徑。一方面,這是法治國家建設中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共同推進的迫切需要。因為隨著法制建設向法治體系建設的轉型升級,既需要完善相關制度規定,也需要強化文化對法治實踐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這是新時代法治體系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僅包括國家制定法,還包括黨內法規等內容,在硬法和軟法的兩個維度有效協調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活動,需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在整合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全面化普及路徑需要注意協調以下關系。
第一,注意黨內政治文化與黨內法治文化的有效銜接。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在現代政治大環境下,政治文化的核心就是制度文化,法治文化是制度文化的最高表現①周葉中:《以法治思維的培養為突破口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理論視野》,2017年第5期。。通過制度規范政治行為和政治運行,以制度力量促進養成良好政治行為習慣,進而生成現代合理政治文化。為促進黨內政治文化與法治文化的有效銜接,應當立足法治文化全面化普及路徑,將法治文化視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化渠道,通過強化黨內行為的綜合規制準確定位新時代黨內文化。
具體來講,在全面化法治文化普及路徑方面,致力于新時代黨內文化建設,黨內行為的有效合理規制應當側重于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行為監督,通過執紀行為具體展現黨內政治文化的嚴肅性和黨內法治文化的規范性。同時,注重將黨內政治文化要求轉化為法治化規范,以黨的制度建設鞏固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的優秀成果,實現在日常工作全過程中政治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效銜接。
第二,注意黨內法治文化與國家法治文化的合理匹配。隨著黨內法規納入普法范圍,在普及規范條文的同時,更應當對黨內法治文化和國家法治文化的普及問題進行分析。目前,實踐層面已然明確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協調的適用關系,但是對于黨內法治文化與國家法治文化的定位尚缺乏關注。在黨內行為綜合規制的基礎上,需要以他律和自律的法治視角深化黨內法治文化與國家法治文化的合理匹配。同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黨內法治文化對于國家法治文化的有效指引作用。
具體來講,在全面化法治文化普及路徑方面,鑒于黨內法治文化和國家法治文化的有效銜接需要,應當針對黨內法規的溢出效應進行普及說理②李忠:《黨內法規建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即對于黨內法規適用于非黨員的情況,以及黨政聯名發布的文件和作出的行為進行必要的法理說明。通過闡明黨內法治和國家法治的法理關系,深化黨內法治文化和國家法治文化的協調基礎,從而強化全面化法治文化普及作用。從實踐層面講,通過對于黨內法規適用范圍的進一步理清,可以有效調動公眾公權力監督熱情,尤其在全媒體時代,黨國一體化法治合理運行需要必要的輿論監督。
第三,注意法治文化在國家各領域法治建設中的整體協調性。十九大報告彰顯了新時代國家法治建設致力于提高整體協調性的努力,比如合憲性審查等內容。隨著普法融入立法、執法、司法等領域,法治文化傳播在各法治領域中的協調性更加值得關注。因為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領域中法治視角存在一定區別,相應地,各法治領域中的法治思維形式存在不同。法治思維的不同,從根本上來講是法治文化的不同③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頁。,法治文化是法治思維的本質。為進一步提高各法治領域的整體協調性,法治文化整體協調傳播具有重要法治意義。
具體來講,在全面化法治文化普及路徑方面,應當發揮普法議事協調機構的普法協調作用。在我國司法行政機關在普法議事協調機構中承擔重要職能,司法行政機關不僅需要督促、匯總議事協調機構相關成員單位的普法信息,更應當對各方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并為各方提供及時的普法指導,以便在整體上提高普法的綜合社會效益。同時,順應新時代行政法治變革需要,應當強化對普法議事協調機構的法律規制,從而收獲言傳勝于身教的全面法治文化普及效果。
在政府主導改革的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既需要注重與法治國家建設相適應,更需要探究與法治政府建設相適應的法治文化普及路徑。法治政府建設中,依法行政是重頭戲。行政權力作為與公眾接觸最廣泛的公權力,為適應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需要,提高新時代法治普及的及時性,應當探究常態化法治文化普及路徑。從制度層面講,完善“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成為重要制度保障。從運作層面講,需要關注“誰執法誰普法”分散模式導致的法治宣傳教育碎片化問題④莫紀宏:《“總體法治宣傳教育觀”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85頁。。歸根結底,為提高新時代法治文化常態化普及效率,應當將法治文化普及更好地融入執法實踐,從外部需求變為執法的內部需求,是法治文化常態化普及的根本保障。
第一,完善行政執法程序。針對行政執法程序中存在的執法不公和不作為等突出問題⑤王萬華:《完善行政執法程序立法的幾個問題》,《行政法學研究》,2015年第4期。,及時進行行政程序立法具有現實意義。行政程序法的缺失不免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皬哪壳皩嵺`中來看,執法普法的模式還基本停留在‘告知’形式,普法的實際效果不明顯?!雹藓驏|:《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實踐與思考》,《中國司法》,2015年第11期。在新時代黨政機構改革中,完整的執法程序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講,尤其應當注意從行政行為說明理由制度入手。從法治文化普及角度講,行政程序中的告知不應當僅限于告知相應的制度依據,更應當將執法的重要法治內涵說清楚,這是克服就事說事片段化處理弊端的法治文化普及路徑的內在要求,具體需要結合執法全過程的多要素情況進行闡釋。
以法治文化視角解讀行政程序法治問題,立足行政執法的全過程從制度-政策-法文化的情理法多角度進行闡釋。這既是對行政執法程序不完善的有利補充,也是切實推動法治文化常態化普及的重要方式。在具體路徑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立足行政過程視角查清相關事實,避免人為片段化選擇性截取事實的不良做法,切實提高法治文化說理的法律效果。二是,在行政執法中應當注重規范執法人員自身的行為,以“言傳不如身教”的說理形式增強法治文化傳播的社會效果。綜上,兼顧行為者和行為過程的多方面,通過多角度法治文化闡釋完善行政執法程序的常態化普法,這既有利于發揮法治文化對行政執法程序的制度完善功能,也對行政執法人員規制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從行政依據和行為人雙重角度強化說理的方式,可以成為法治文化傳播的重要優勢。
第二,深化對執法中普法的價值認同。法治文化常態化普及路徑的可行性,既與行政程序制度的可操作性有關,也與深化對執法中普法的價值認同相關。只有對執法中普法的價值有深刻認同,執法中普法的可持續性才能夠得以保障,在相關制度缺失的情況下法治價值認同的現實作用會更為凸顯。
一方面,執法中普法是以行政程序的形式,展現了新時代普法的法治溝通性質。權威觀點將普法視為整合法律共同體的政治動員的重要方式⑦許章潤:《普法運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這是從普法的傳統法治作用角度進行的界定。新時代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重要前提是更新有關普法的科學定位,普法在新時代法治建設中不能僅僅發揮政治動員的作用,與全面依法治國相適應,新時代普法的科學作用應當覆蓋到行政程序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新時代普法的法治溝通方式應當更為科學,更為重要地是,法治溝通的性質界定為新時代的法治文化普及提供了重要啟示。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生作用,這為新時代法治普及提供了新的視角,促使新時代法治普及突破傳統執法剛性視角限制,以法治溝通的柔性視角激發文化的內在動力,從而有效實現法治文化常態化普及效果。
另一方面,執法中普法是以法治溝通的常態化形式,克服行政程序中雙方地位不對等的現實情況,集中展現了對行政相對人的法治地位的尊重。執法中普法以剛柔并濟的方式,提高了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程序中的溝通效果。其中既有法治溝通的雙方交流作用方式的潛在功能,也有對行政相對人主體地位尊重的法治深意。具體來講,法治溝通以雙方對話和接受對方傳遞的法治信息為基礎,其展現的信息流呈現環狀,不同于傳統的行政命令等的線性信息流模式。在雙方交流中,給予了行政相對人必要的話語權,促使以溝通的方式實現糾紛預防的現實作用。更為重要地是,交流的雙方性在實質上承認了行政相對人的法治主體地位,從而為行政相對人發揮法治主體能動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時代法治社會建設,既需要借助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的推動力,更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三農問題歷來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代伊始鄉村振興戰略成為重要關鍵詞。與農村法治建設相適應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需要必要的法治文化普及支持。具體來講,就是需要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基層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的必要法治能力。由于鄉鎮政府處于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礎環節,處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接駁環節,其在行政行為中加強農村普法,具有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雙重法治作用。換言之,鄉鎮政府提高行政服務能力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既是適應新時代法治社會建設需要的基層化法治文化普及路徑,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法模式對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的特有路徑選擇,兩者共同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基層化普及特點。
具體來講,新時代鄉鎮法治政府建設中,普及適應法治社會建設需要的法治文化,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應當注重培育體系化思維,尋找到法律規范與其他規范的連接方式。由于鄉鎮行政行為與農村社會關聯緊密,僅僅依靠法律說理在一些情況下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在法律規定比較粗線條的情況下。歸根結底,法治文化普及需要以融入社會生活的方式發生作用,而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相應地,法治文化普及首先需要處理好法律與社會、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之間的融貫性⑧陳金釗:《體系思維的姿態及體系解釋方法的運用》,《山東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從而為法律適用提供堅實的制度和文化保障。與法治體系和法治文化發展相適應,新時代法治思維形式是體系化思維,體系化思維以邏輯合理性在法律規范和非法律規范之間搭建了連接渠道,推動以全面視角審視基層社會現實運行的規范現狀,從而提高規范說理的有效性和法治文化普及的針對性。具體來講,在基層普法中,應當注重對相關法律事實的全面掌握,避免法律關系片段化的弊端,科學審視社會規范運行的現實社會環境,促進立足基層社會現實需要的法治文化的培育發展。
第二,應當注重法治文化普及的多種方式協調運用,尋找到徹底解決糾紛、有效預防糾紛的科學方法。具體來講,應當結合基層社會生活現實,以融入生活的方式普及法治文化。換言之,文化是法治與基層生活對接的重要突破口,文化的寬泛外延和多種形式是新時代基層普法路徑的關鍵切入點。從基層法治文化普及的內容角度講,需要將社會生活中已生效的“活法”進行必要的法治解讀。從實質角度講,這是以體系化思維對基層社會的情理法進行法治剖析,并以法治說理的形式進行有效的法治傳播。有效的法治傳播不應僅僅注重傳播的過程,更應注重傳播的法治效果,立足糾紛徹底解決和有效預防是實現法治傳播效果的根本。進一步講,基層法治文化普及應當引入法社會學視角⑨[德]托馬斯·萊賽爾,高旭軍等譯:《法社會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頁。,既應注重采用文化形式,也應立足融入法治實踐,多樣性和實用性兼備是保證基層法治文化傳播取得最佳效果的關鍵。
第三,應當注重基層法治政府建設實效,這是言傳不如身教式法治文化傳播模式的重要傳播途徑。借助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契機,推動從權力設置、運行等角度理性設定新時代縣鄉關系,這也是建設基層法治政府的關鍵。如果將農村社會從行政相對人群體的角度,納入基層法治政府建設視野,通過引入第三方的形式,可以在權利和權力、權力與權力的多元博弈中推動鄉鎮政府權力內容的合理定位。由于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普法的主導力量,其以實際的權力博弈行為展現了新時代法治文化傳播的生動內容,從而有利于產生更為深刻的法治文化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