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對于物流活性問題,筆者在《中國儲運》上發表過看法,最近在寫應急物流文章時又有一些新的思考。在應急物流成文過程中,憶起了青年時期在成都天回鎮儲運倉庫勞動之事,那時每天看到保管員和搬運工干的活,還有自己“勞動鍛煉”中經常從事的工作,都是各種物資的入庫、出庫、上架、下架、堆碼、維護保養操作,物資的種類很多、形態各異,存在狀態也有不同表現形式,但都涉及這些物資的物流活性問題,由此來確定操作方式,有些讓你感受深刻、實在難以忘懷,因而想做一番表述。
物流活性是對實物的物流狀態所做的一種科學描述,實物的物流活性是實物從一種物流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物流狀態的靈活和難易性質。倉庫勞動中,各種庫存的物資物流狀態都必然要發生改變,入庫出庫、上下貨架、堆碼放置、打包裝箱、維護保養種種操作無一不通過物流來完成。倉庫的種類很多,對于長期儲存、儲備倉庫來講,物資一旦進入到這一類倉庫,可以說便失去了活性,很少再有反復不斷地入庫出庫、上下貨架、堆碼放置、打包裝箱、維護保養種種操作,但是如果是進入到一般倉庫,尤其是進入到流通倉庫之中這項工作尤重,每天進出物資的數量很大、種類很多,不同類別的物資流轉狀況有別,有各種不同形態和包裝:單獨包裝、集合包裝、大包裝、小包裝、美化包裝、捆裝、簡單包裝,甚至還有不做包裝處理的裸裝,因而操作起來必須要面對這些種復雜的狀態,不同包裝狀態的物資需要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及使用不同的工具,雖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要求也不是很嚴,不是非常精密細致的工作,但也常常是復雜難為、容易出錯弄亂?!皝y”是倉庫之中常見的問題,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物流的活性狀態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工作人員出錯。作者在幾年的觀察和親身的勞動實踐中對物流的活性也有了一定的感受。
物質資源存在的物流狀態有固定不移及可以移動的兩種類型,前者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是原始資源的常態,人類開發了之后使之具備了“活性”,這才可以通過物流進行有效配置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實現價值。至于后一種類型更是普遍地在社會上存在,人類工、農業生產制造的各種產品都具有進行物流的性能,也即可以運動的性能,是可動的,我們稱之為“活性”。物流學形成的初期,學術上給予的稱謂叫做“搬運活性”,以后將此概念擴展到整個物流領域因而稱謂上也擴展成了“物流活性”。為了進行比較與度量以便于在工作及生活中進行實際操作,我們逐漸形成了對物流活性的一些理性看法,采用分級的辦法對物流的活性做出了規范性的分級區分,將物料現在的放置狀態對轉換成物流運作方式的難易程度,用級別進行分類,劃分出不同等級的“活性”,分為0、1、2、3、4五個指數等級。五個級別在內容上有所區分:
貨物散放或散堆在地坪上成為一個貨堆時,要經過許多操作才能轉化成可以進入物流的狀態,如果打算取而用之,則需要在貨堆中去翻找選擇,如果要挪動或運走則需要打包裝箱、搬動并放置于車船等運輸工具之上,這當然要為此付出一定的勞動,這種貨物處于散放或散堆的狀態,可說那是一件“死物”,沒有活性,指數便確定為最低的“0”級。如果用包裝物盛納或包裝了貨物,可以馬上進入物流過程,貨物可進入活動狀態,這種狀態活性指數確定為“1”級;散放的帶或不帶包裝的貨件通過大包裝或集裝器具(集裝袋、托盤、集裝箱等)進行集裝后便可以放于車船等運輸工具之中了,即將進入到運輸環節,貨物的這種狀態便己經具有了一定的“活性”,活性指數確定為“2”級。將貨物放置于可以發生物流的車廂或貨倉之中,車廂或貨倉本身雖然可運動但并沒有動力使之運動(如貨物推車、掛車、火車車皮),貨物所放置的車無動力可以隨時動起來,貨物的這種狀態便己經具有了通常令人可以感知的“活性”,指數確定為“3”級。將貨物放置于傳送帶上或有動力的車上,傳送帶或有動力的車可以立刻啟動變成行駛狀態,貨物活性最高,指數定確定為“4”級。指數越高、活性越大,表現為越容易進入下一步的物流過程,所以,選擇恰當的物流活性以對下一步的操作做出指導應當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一般而言,倉儲尤其是流通倉庫的工作者還有臨時倉庫的人員往往選擇高等級的活性以利于下一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