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各個行業的創新成為了時代發展的推動者,博物館行業也不例外,我國很多博物館為了滿足更多的公眾服務需求,開始拓展新的運營理念,以求通過創新尋求發展之路,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從而更好的迎合公眾為文化的需求。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價值呢,即在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要創新,創新是博物館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強大動力,是解決我國博物館布局不夠均衡、水平參差不齊的重要手段。
創新發展要求博物館改變以往內循環、內向型的發展模式,鼓勵博物館“走出去”,開展外向化服務,融入社會。這也要求博物館,在當前“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下,不應閉門造車、自娛自樂,要面向公眾、積極溝通。對于占比重較大的中小型博物館來說,面對日趨激烈的博物館市場競爭和不斷提升的公眾要求,更應該通過創新尋求突變與發展,爭取更多資源與關注。除了學習大館經驗,也應立足于自身,樹立創新意識,更新運營觀念,重組內部資源,尋找外部合作,以獲得長遠發展。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是一家以弘揚滿族傳統文化、傳承家鄉地區文化為主旨的民族歷史文化展館。館內主要通過滿根溯源、滿族生產生活習俗、龍興之地、皇家貢地、藝華體萃、薩滿文化、錫克特里祭祖神堂等七個展廳介紹吉林滿族文化,同時通過院落臨時展覽滿韻遺珍——吉林滿族陳列文物展、滿族過大年等,來豐富展覽內涵,讓群眾更深入的了解吉林地區滿族的風土人情。
除了平日里正常的參觀、展覽,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還利用重大節日舉辦了多項活動,如頒金節、吉林滿族過大年等,讓吉林市民更加深刻的了解吉林地區的滿族文化。“博物館+家庭教育”、“行走的博物館”更是拉近了博物館與市民的距離,讓吉林地區滿族文化以更樸實、更親切的方式走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知識水平的群眾中去,讓原本枯燥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行走的博物館”自2015年起,共走進幼兒園、中小學校、養老院、部隊、社區等共72個部門,送課244節,課程主要以滿族傳統文化、技藝為主,課程中穿插民族服飾體驗、手工制作、小游戲,豐富課程內涵,增添趣味性與接受度。根據不同群體,課程內容和難易度適度調整,確保受眾能很理解并愿意學習課程內容。在2017年,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與吉林市船營區教育局聯手打造了“文化船營·行走的博物館進校園”系列活動。活動中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將攜帶優秀的滿族歷史文化,以課堂的形式走進校園,來到孩子們的面前,讓青少年親眼見到經過歷史時空沉淀的文物精粹,體會滿族先民的輝煌發展歷程。2017年,我館走遍我市船營區所屬的33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每所學校送去兩節滿族文化的特色課,均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2018年,我館與吉林市第七中學建立合作關系,“行走的博物館”課程成為該校的特色課,每學期,我館為該校送10堂課程,通過專業講解與演示、現場互動、實物鑒賞等方式,讓學生親自動手,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贏得孩子們的喜歡的同時,使孩子們在文化體驗中感受民族文化,傳遞民族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養。
“行走的博物館”強調對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直觀性,涵蓋了歷史、民俗、藝術、地域文化等多個主題,通過多樣形式的講授和互動體驗,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創新,讓博物館成為孩子們認識家鄉文化、感知家鄉文化并愛上家鄉文化的傳播載體。
博物館教育不應該簡單的延續校園課堂,而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課堂存在。低齡學生理解古代文物有一定困難,那么與其給孩子灌輸詳細的知識,不如教給孩子良好的價值觀,從小培養他們保護文化遺產、熱愛家鄉文化的意識。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行走的博物館”課程在講述吉林地區滿族文化的同時,更多的是引導不同群體積極探索、積極思考的意識。
博物館教育不應該停留在組織手工制作活動,而是帶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尊重歷史、敬畏文明的品格。博物館社教活動主旨是傳播文化精髓,而非手工技藝培訓。因而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行走的博物館”課程以歷史文化知識為主線,穿插手工、游戲等互動方式作為輔助,目的是吸引受眾興趣,加深學習記憶。
作為一名博物館青年工作者,要始終以文化遺產保護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為己任,以不斷提高景區服務質量為根本,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平凡的工作中交出不平凡的答卷,用青春的誓言,扎實的行動,為文博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的文化記憶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保障。文化遺產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國家軟實力的源泉,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作為一名博物館青年工作者,要始終以文化遺產保護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為己任,以不斷提高景區服務質量為根本,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平凡的工作中交出不平凡的答卷,用青春的誓言,扎實的行動,為文博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蔡琴.博物館學新視域[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曹兵武.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工作調查研究[M].學院出版社,2005(09).
[3]呂濟民.中國博物館史論[M].紫荊城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