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
摘 要:經濟學給人總是以一種陽春白雪的“高大上”感,相對于高中生而言,中職生本身就屬于基礎知識較薄弱的部分群體,這既要求我們教師在經濟常識教學中建立經濟常識和學生生活、學習以及未來的有效關聯,在經濟常識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積極性。
關鍵詞:經濟常識教學;培養;學生;積極性
在當前的絕大多數中職類學校中,普遍都會開設一門叫做《道德法律與經濟常識》的課程,在筆者看來,該課程存在的最大意義便在于它能引導學生理論結合實際,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來開展對于自己職業生涯、生活及人生的規劃。其中的道德法律是人生存于社會中的基本行為規范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它能保證個人的言行舉止均在法律保障的范圍之內,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個人生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而經濟常識則給了學生一種相對理性的認識世界的路徑和視角,使得學生在相對客觀和真實的前提下認識世界,改造自我,并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然而,經濟學給人總是以一種陽春白雪的“高大上”感,相對于高中生而言,中職生本身就屬于基礎知識較薄弱的部分群體,這既要求我們教師在經濟常識教學中建立經濟常識和學生生活、學習以及未來的有效關聯,在經濟常識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積極性。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職學校的政治教師兼班主任,筆者發現其實經濟常識其實是最貼近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教學內容之一,只要我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將知識點和現實的關聯處理得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各方面積極性的培養。現以市場經濟的規律、微觀經濟政策、個人理財三個方面為研究對象,加以說明。
一、尋找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中的積極性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更好掌握該經濟常識,并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教師可以從學生成才的視角加以教學。
1.教師采用先抑后揚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己做好未來就業的自我定位。通過討論和自由發言,學生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即從學歷高度和學校地位看,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具備太大的競爭力,對應到價值規律中看,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并不在少數,且目前國內還有相當量的大專及本科畢業生他們相競爭,不滿足“物以稀為貴”的條件,因此中職生在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中并不占優勢。從而讓學生能夠客觀定位自己。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打破困境的策略。教師在該階段引導學生發現中職生自己的優勢。通過學生總結,發現相對于大專院校更加傾向于理論式教學而言,中職生整體上更加務實,更加注重教師的職業技能的訓練,在就業選擇時秉行著“先圖就業,后謀發展”的原則。通過學生自己的總結,中職學校的優勢已經凸現出來,這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尋找微觀經濟政策中的積極性
微觀經濟政策指的是當市場失靈時,對經濟微觀變量發生作用以求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政策。其目標實際上就是為了實現理論上的收入均等化和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就要求教師尋找到中職生與微觀經濟政策的關聯性。
1.讓學生自己尋找與微觀經濟政策的相關性。我們知道,微觀經濟政策的內容相對比較多,如收入政策、物價政策、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其中,與我們中職生密切相關的便是教育政策。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微觀經濟政策。以雨露計劃為例,筆者就直接開誠布公地提出來了,然后讓學生自己說相關信息和感受,效果非常明顯。這主要就是因為雨露計劃是與大部分中職生密切相關的,在筆者任教的班級內部就有相當部分學生便受惠于雨露計劃。另外,當前許多中職學校與高校建立了合作辦學等聯系,也有中職學校將中職生通過高考途徑將學生送到高校的案例,這些都屬于國家教育政策中的微觀經濟政策的體現。
三、個人理財中的積極性
中職類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會選擇就業,不論他們的就業待遇如何,都將會面臨著生存問題,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得考慮經濟問題。
1.借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惡性網貸事件。筆者發現,目前相當部分學生都是月光族,父母給多少生活費就花多少,幾乎沒有任何的規劃,甚至這種“惡習”延續到了工作后,中職生、高校大學生甚至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陷入到網貸的泥潭里就是一種極端表現。教師通過多媒體形式的展示則是一種警示。
2.師生共同分析惡性網貸事件背后的原因。教師先做自我檢討,提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們做教師的失職,也說明了當前學校的理財教育沒有做到位。為了充分挖掘理財知識中的積極性,筆者接下來便在課堂上開展個人理財相關的討論,且從是否需要存錢、先存錢還是消費、存錢的意義何在三個方面加以討論,并由學生總結出了存錢是為了夢想或者未來買單,而不儲蓄的理由往往是目前可以有所依靠,不用操心于錢的問題。
3.由學生來總結出避免以上悲劇發生的策略。教師鼓勵學生自己總結出避免以上悲劇發生的策略,相當部分學生提出了應該節約,有規劃,最好的狀態是未雨綢繆,且認為當儲蓄的習慣養成以后,學生的自律意識自然就逐漸養成了,另外還有學生總結出了儲蓄不是為了當守財奴,而是為了自我投資,讓自己變得更好。
總之,凡事都是兩面性,當教師把包括經濟常識在內的知識點與學生當前和未來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后,挖掘出當下與未來關系以及當前學習的積極意義,學生的學習自然是積極的,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臧勇.讓德育回歸生活——對《經濟常識》中樹立科學消費觀的教學反思[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4,12.
[2]趙艷.談微課在經濟常識教學中的運用[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01.
[3]王紅妹.《經濟常識》經濟類實驗教學初探——以“宏觀調控”為課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4,05.
[4]錢勝愛.項目教學法在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以《道德法律與經濟常識》第三課“職業道德事業成功的基石”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7.
[5]秦璞.經濟常識教學也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