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加會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完整人格的重要階段。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修養。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及各種素質緊密聯系。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基本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對學生性格特點的塑造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尋找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1立足生活實際,開展課堂教學
小學生大多是通過感知其所處的日常環境來認識這個世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應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讓小學生通過周圍環境中的人與事物來判斷世界上的善與惡、好與壞,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是非曲直觀念和正確的社會道德認識,這樣他們才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將品德與社會教育逐漸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來,培養學生養成愛國、愛社會、愛家的情感,使學生養成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好學好問、團結友愛的優秀品格,從而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2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景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創設符合學生熟悉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為明顯,運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為顯著。在具體的教學中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3注重課中體驗,強化師生互動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在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獲得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一是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思品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呵護他們的成長,不斷地激勵、指導學生,幫助他們形成豐富的生活體驗。如在《讓我們一起分享快樂》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情境:“當我們遇到快樂的事情,一定會很開心,很想與他們一同分享。”呈現圖片,“圖上畫上的是什么?你有過類似的情景嗎?當時心里是如何想的?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當時的心情嗎?第二幅圖上畫的是什么?他們是怎樣分享別人的快樂的?”。二是要加強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交流、討論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4教師以身作則,善用細節引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只有關注生活從細節處入手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曾有這樣的一個案例:一個態度非常認真的老師上課,課前把課堂上要用的卡片都準備妥當了,上課的時候,卻一邊貼卡片,一邊隨手把雙面膠的廢紙丟到了地上,在這一刻,再精彩的設計就一文不值了。可見,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毀了你精心設計的課堂。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強。老師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然就成了他們有意或無意中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小小的一聲“謝謝”,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常常因一些小事都會向學生說“謝謝”,向他們借書、借筆時說“謝謝”,他們幫我撿起吹落在地的紙張時說“謝謝”,學生為班級做了好事時也替全班同學說“謝謝”,久而久之,會發現班里同學之間說“謝謝”也就成為習慣了,同學們禮貌言行蔚然成風,從而無形中就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濃厚的學風。
5注重創新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一是緊跟時代步伐。現代教師必須從傳統的傳統教學模式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知識殿堂,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潛能,訓練學生的認知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力。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尋找符合時代發展的德育內容和科學方法,因為品德與社會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與家長、社會共同努力,不斷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學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進發展其道德能力,為他們以后能成為有用之才奠定扎實基礎。二是把握典型示范。教師經常向學生展示各時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樣示范教育,引導學生模仿典型行為,把道德觀點和行為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三是豐富課外生活。比如:校內勞動、大掃除、到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搞義務勞動、當文明禮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態勸導員,以此培養小學生責任意識,豐富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環境,從而大大提高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效率。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的過程。小學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要富有一片愛心,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緊扣時代脈搏,抓住兒童特征,努力探索出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以教材作為基本載體,以實踐活動作為根本性平臺,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