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
摘 要: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云技術時代,云技術也開始滲透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學中,各種教學云平臺也應運而生。教學云平臺不僅給師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同時也改變了現在的教學模式。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云平臺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里,作者以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數據庫基礎及應用——Visual FoxPro6.0》為例進行了一次教學云平臺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中職學校;教學云平臺;翻轉課堂
一、利用云教學平臺制定課堂計劃,制作學生學習的支架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于教師教學的云平臺,它們的功能不盡相同。不需要學生終端的“班級優化大師”,可以進行班級管理和家校聯系的“云班課”,善于課堂展示的“希沃授課助手”,便于演講者使用的“雨課堂”……教師利用這些云教學平臺可以進行班級管理、作業批改等工作,能方便教師對班級進行常規管理和協助教師批改作業等工作;學生使用這些云教學平臺可以觀看教師的微課、做作業、在線交流等活動。下面我以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數據庫基礎及應用——Visual FoxPro》為例進,談談教學云平臺在中職學校的應用與困惑。
1.錄微課,翻轉課堂
微課與翻轉課堂是云教學平臺與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首先,我將錄制好的關于《指針定位》這一教學內容的微課上傳到云教學平臺,要求學生提前利用晚自習時間掃描二維碼加入課程并在手機上觀看微課,預習教學內容。
2.課堂中,以生為本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誰獲取知識誰就是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上課前,我提出問題:同學們,昨天你們看了《指針定位》的微課,談談這節課我們的重、難、疑點是什么呢?我將學生回答的內容記錄到黑板上。學生認為重點是數據表中記錄指針定位的3種方法,難點是使用命令進行記錄指針定位的3中形式,其中,相對定位不是很好理解,條件定位中條件的設定也不是很明白。接著,我對照教學大綱,著重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難、疑點,而一些比較簡單易理解的知識點學生間可以相互協助習得。
3.云作業,及時反饋
一節課教師教得好不好,關鍵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如果能及時反饋學生習得知識的情況,這有助于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我提前將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習題錄入到教學云平臺中。當我的講解結束后,學生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再次進入到課程,在線完成本節課的作業。這節課我設計了13道題目,題型包括填空、選擇、判斷,學生在5分鐘內能完成答題。接著,我用投影儀將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課堂展示,根據教學云平臺對學生答題情況的在線分析,我針對性地講解本節課學生普遍出錯的知識點。
4.課堂后,協作學習
為了進一步輔導學生的課后拓展學習和自我評價,我還將這節課的課件、教學設計、微課、自測試題等所有教學素材都上傳到教學云平臺,并鼓勵他們與我在云端進行交流。例如:在絕對定位中,數值能大于表的記錄總數嗎?在相對定位中,數值能大于表的記錄總數嗎?看上去,問題是對我提出的,但卻被云端學習小組的其它同學搶先回答,我只需要進行適時點撥和個別輔導就可以了。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初步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有效應用教學云平臺轉變教師教育觀念
1.使用教學云平臺,減少教師重復性工作
首先,在課前,教師可以將知識難點細化,并分解講授錄制成5~10分鐘的視頻,即微課。然后上傳到教學云平臺的教學資源區,供課余時間學生自主學習。這就實現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重現,減少了教師對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班級進行重復講解的枯燥工作。
其次,很多教學云平臺都有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的功能,有的平臺還可以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分析。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這些功能,實時掌握班級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針對不同班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班級教學策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使用教學云平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使用教學云平臺教學,可以實現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課后反饋”的自主學習模式。學生可以把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內容,容易理解的地方一帶而過,感覺理解較困難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
3.使用教學云平臺,建立高效互動的教學體系
使用教學云平臺進行教學,不僅要求的是人機互動,更重要的是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其間,他們需要融洽的關系、友好的態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的責任。
三、中職學校教師在使用教學云平臺教學時存在的困惑
目前,市場上的教學云平臺很多,但大部分是針對中小學生得學習科目設計的,針對中職學校學生專業課設計的教學平臺寥寥無幾。通過這次教學嘗試,我認為在中職學校使用教學云平臺教學存在著以下點困惑。
(1)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學習習慣差,沒有學習的自覺性。如果沒有家長或教師監督,他們很難獨立完成教師在教學云平臺上布置的作業而不去利用網絡無關學習的事情。
(2)中職學校的學生生源比較復雜,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或來自單親家庭,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學生家庭不太愿意花錢讓學生利用手機網絡流量進行在線學習。
參考文獻
[1]何克抗.2006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講評,2006,10.
[2]婁道凱.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加強精品課程網絡建設[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