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在網絡資源優化條件充足、豐裕的現代教育環境中,學習資源向“數字化”道路轉化的趨勢相對明顯,且在未來幾年會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但是就當前初中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解和學習反饋來看,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都相對匱乏。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學習技巧和應用能力,本文從導入技能入手,分析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及教學的方向。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合理應用;導入技能
近些年,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資源優勢明顯,因為它在學生很小的時候便開始進入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可以說,現在很多初中生都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與教學目標和要求相比,學生掌握、學習和側重喜歡的部分,需要正規課程和教學加以更正。
一、運用直接導入的方法,豐富課堂教學的模式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有多種方式來呈現,這些方式都可以以“導入”的形式進入課堂,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教學活動,它的活動端口在微信上和網絡課堂上,雖然與課堂教學有一定距離,但是教師能夠利用這樣的模塊,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參加信息技術活動,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水平得到有效的加強。2017年某市中學啟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活動平臺,校內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12名教師均參加了此次活動。一方面,在課堂上,搜集整理參考效益好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其進行改編、優化,并依靠自身網頁設計與編輯能力,在校園網絡上建設了“曬課”、“優課”模塊,把相關內容標注、輸入到“提示按鍵”上,讓學生在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的時候,利用此模塊學習;另一方面,進行課堂學習調研,通過導入該活動的方式,讓學生進入“一對一”授課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參與該課程活動的時候,會在教師的協助下獨立完成某項信息技術知識的操作任務,并且學生們在操作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和線上的資源優勢,將解答、操作的過程及時反饋給老師。如此一來,教師通過課堂活動的導入,便更加清楚了解到了學生學習的想法、愛好及能力。
二、確定知識導入的方法,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
教學操作是要落實到具體操作上的,所以在導入教學的資源選擇和挖掘上,教師應起到“帶領”作用,把學生的關注度帶入到信息技術的知識上來。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活動四“探究操作系統”時,教師要先帶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性操作指示,菜單、桌面背景、任務欄等功能都要一一與學生講明;可以把這些知識翻譯成“圖片動畫”,把重要、核心的內容加載到相應的“圖標”上,讓學生對數字化信息有個多層次的理解與認知。之后在逐步引導、改變學生操作計算機的習慣和意識,如: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把同類文件、信息集合起來,設立同等文件夾,亦可以把桌面打亂,讓學生根據老師給的提示信息,整理“桌面。又如:告訴學生電源、計算機屏幕二者之間的配合關系與理論聯系,讓他們控制管理操作面板對比總結屏幕分辨率變化的具體表現。總之,要在概念理解的層面上穿插操作知識和技術習慣,切不可把“實踐”與“理論”分隔開來。導入知識便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因為一節課的學習資源是固定的,所以在還沒有明確學習范圍的時候,要確定知識導入的方法和時機,幫助學生按照正確、科學的學習順序,完成學校任務。
三、通過情境導入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
情境導入法對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至關重要,為此,在講解一些抽象的計算機編程知識時,教師通常要確定學習的情境,如:在恰當的時機穿插圖片、數字化信息;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入手,為學生建立符合其學習能力的任務。在《計算機的組成》一課中,教師把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電腦、配合硬件、軟件等咨詢信息都放在了網絡功能界面上,創建了一個“虛擬的計算機市場”,在這個環境下,課堂上的信息都是可以供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理解。隨后,教師又把比較重要的,展示桌面背景、圖標、圖標名、開始菜單欄、快速啟運工具欄、任務欄、布告欄等重要模塊性信息以三維動畫的形式標識在背景圖案上,學生在學習時只需點擊兩下鼠標,就能夠馬上獲取相關組成元件的信息資料。這樣的方式是讓導入的情境更加逼真,讓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體會到知識帶給他們的學習影響。例如,掃描插圖、把復雜的軟件操作通過屏幕錄制成數字視頻等資源,將知識直觀性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由此可見,情境導入法,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得到合理的發揮,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能明顯加強。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導入教學”對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來講,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導入教學理念、方法和具體實踐操作,不僅要求教師理解學生,還要求學生認可教學方法,導入內容及方法在課堂上起到多方面影響,課堂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及影響。未來幾年,數字化學習資源會全面進入到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到那時,導入技能的合理應用及創新的可能性還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成蘭蘭.優化導入技巧,讓信息技術課堂活起來——初中信息技術課導入技能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