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社交恐懼又稱社交焦慮,是指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當情景出現時會產生抵觸情緒或行為。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大家上網沖浪,在線上與他人交談甚歡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現實生活中社交方面的恐懼感——害怕突然打來的電話,害怕與親戚交流,害怕參加一個聚會,在街上遇見熟人不敢打招呼……對于人們而言時有發生。目前,相比于大熱的網絡線上交流,線下交流、現實相處受到一定忽視,如何解決社交恐懼、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社交問題也成為一個問題。在前人針對社交恐懼癥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從社交恐懼的概念、社交恐懼的測量、社交恐懼影響因素分析、社交恐懼對個體的影響及改善策略五個方面,對社交恐懼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及討論,以期更適合現代社會背景的社交恐懼干預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社交恐懼又稱為社交焦慮,是指個體在公共場合下懼怕出丑的心理情況。《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將其定義為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丑和行為窘迫。社交焦慮這一概念最早由Mark和Gelder提出,認為其常見表現有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害怕參與公共場合,害怕在他人面前吃飯等。我國心理學研究者郭曉薇認為,社會恐懼是一種對人際處境的反應,伴有回避行為、憂慮以及緊張的情緒出現。另一心理學研究者李波則認為社交恐懼往往出現在個體暴露于陌生社會情境中或可能受到他人審視觀察時。因此可以看出,社交恐懼具有出現在公共場合、伴有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及回避行為的特點。
部分學者將社交恐懼分為兩個亞型,分別是廣泛性社交恐懼,即在大多數社交場合都焦慮和非廣泛性社交恐懼,即單純的社交場合焦慮。后者較為少見。
目前社交恐懼的評估工具研究較為豐富,包含行為評估、認知評估等多種方式。本文對主要的社交恐懼測量工具進行了整理,具體如下:
1.Liebowitz社交焦慮量表(LSAS)。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Liebowitz教授于1987年編制,信度和效度均很高。量表共包括24個項目,每一項均有一個既定的社交場景,每一項分0~3四級評分。有公共場合的行為情景、表達情景等。
2.社交恐懼量表(SPS)和社會交往焦慮量表(SIAS)。這份量表是目前國外研究者應用較多的量表。由Mattick等人編制,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法,共39道題(SPS共20道題,SIAS共19道題)前人研究顯示,該量表信效度均較好,12周后的重測信度可達0.9。它們通過測量多種社交情境下的焦慮或害怕的情緒來反應被測試者的狀況。
3.簡要社交恐懼量表。該量表是Davidsion于1991年編制的,共11個項目。評估被測試者在不同社交情境下的表現以及生理方面的狀況來反應情況。重測信度為0.986
4.社交自陳量表。該量表是Glass于1982年編制的,共有30個項目,其中正性思維與負性思維項目各占二分之一,前人研究顯示信度良好。被測試者需要先與一位異性試驗人員的助手交談,通過談話過程中各項行為的發生頻率判定個體的情況。
5.社交功能評估量表。該量表也同樣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測試。通過對話的流暢性、聲音質量、談話內容、眼神交流、談話舒適度五個方面反應被測試者的情況。
除此之外我國心理學學者錢銘怡編制了《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包含22個項目,用于測量我國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情況。
社交恐懼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遺傳因素、人格因素、早年經歷、家庭環境等。
1.遺傳因素。Stein等人在1999年通過雙生子研究數據分析后認為社交焦慮較大可能是遺傳決定的。Skre使用了與Stein等人同樣的方法計算了雙生子社交恐怖的遺傳率,結果發現社交恐懼癥的遺傳率高于其它恐懼癥(Skre,2000)。在2008年Taylor等人在Stei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對這些結果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只有女性雙胞胎受到遺傳的顯著影響,而男性則沒有。
也有Mancini等人在1996年調查了26名患有社交恐懼癥父母的 49名子女,發現有 24名子女存在明顯的社交焦慮趨向。接著在2000年Lieb等人具體計算出直系親屬中有患社交恐懼癥的比直系親屬中無患社交恐懼癥的人發病率高三倍多。在2009年Micco等人的再次計算——社交恐懼癥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懼癥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懼癥患者子女的3.91倍,也印證了前人的研究結果。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社交恐懼與遺傳因素有很大相關性。2017年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也發現了社交恐懼遺傳背后的基因原因,更加印證了社交恐懼與遺傳因素有關這一結論。
2.人格因素。多項研究表明,社交恐懼癥的患病與人格因素有很大關聯。一項研究顯示88%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的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內向、害羞、敏感、膽怯、易緊張等。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神經質人格的個體在生活中容易出現社交問題;性格內向、情緒不穩的個體也容易出現社交恐懼。陳春鋒、黃薛冰、沈凌霞等人在不同時期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批評、自尊水平、完美主義等心理有很大關聯。
綜上所述,社交恐懼癥與人格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內向敏感、愛自我批評和否定、易緊張、完美主義的個體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癥。
3.早年經歷。楊玲等的一項研究顯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社交焦慮嚴重、缺陷感強,顯著高于無留守經歷大學生。麻愛華等的研究也得出青少年社交恐懼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童年期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視有關,童年期虐待嚴重水平越高,情感虐待、情感忽視越嚴重,起病年齡越早。并且這些經歷對社交恐懼癥有誘發作用。由此可見,早年孤獨感、缺陷感強,有虐待經歷的個體社交恐懼癥發病率更高。
4.家庭環境。蘇程等的研究證明了家庭環境與社交恐懼的相關性:社交恐懼癥患者家庭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因子分值明顯低于正常組,家庭環境存在明顯缺陷。麻愛華、王相立于2013年的研究也表明家庭環境親密度、情感表達及自尊程度越低,病情越嚴重、起病年齡越早。
社交恐懼對個體的現實生活有一定影響。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社交恐懼已成為心理障礙重要的起因,僅次于抑郁和酗酒,成為第三大威脅人類心理健康的問題。
社交恐懼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在公共場合會感到害怕,不敢講話、進食等,嚴重者會出現心慌、出汗、嘔吐、眩暈等。林雄標等人對50位社交恐懼癥患者與65位正常個體的社交恐懼相關研究顯示,患者的回避行為明顯常伴有抑郁和強迫癥狀。正因為對于社交情景的懼怕與焦慮,有社交恐懼癥狀的個體會對相關情境產生回避行為,因此會嚴重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以及家庭、學業和工作。
對于高中生而言,社交恐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由于社交恐懼而不敢與人講話、提出問題,在一些需要展示的場合也不無法正常表現,影響學業及人際交往。而對于大學生和成年人,這種影響更加突出。在工作場合不敢與人交流,開學生會或工作會也不敢表達,朋友聚會不敢參加,最終會導致人際交往功能損害,更加孤僻,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1.系統脫敏法。這種方法誘導患者緩慢地暴露導致焦慮、恐懼的情景,通過心理放松對抗這種情緒。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圍內設置明確界定的、逐級區分的情景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使患者逐步克服對社交情景的恐懼。
2.精神分析干預。精神分析療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論,通過追溯患者早期創傷與缺失,探討患者的人生經歷,來幫助尋找早年可能導致其出現對社交情景恐懼的創傷經歷,進而幫助患者客服對該經歷的恐懼,達到在社交情境中不再害怕、緊張的目的。這一療法主要是針對由于信任而造成的社交焦慮的患者。
3.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是對認知和行為理論所存在缺陷的一種批評和發展,但是卻不是簡單的相加,或者拼湊。這種療法通過幫助患者實現對社交情景的認知重建來改變患者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如對于“他人打量自己”這一行為的威脅認知,或者是做一些焦慮的克服訓練,并且把認知和行為聯系起來使得相關癥狀減輕。
4.人本主義干預。人本治療模式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好的,有能力發展自己。在社交恐懼的人本主義治療模式中,治療者通過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關系,對患者持積極的看法,作為一個陪伴者、傾聽者來引導患者表達自己對于社交情景的恐懼,提供愛與關懷,鼓勵他實現自我成長,進一步挖掘患者的潛能,改變現狀,治療病癥。
綜合以上討論,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社交恐懼具有出現在公共場合、伴有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及回避行為的特點;其次,社交恐懼的形成與遺傳因素、人格因素、早年經歷、家庭環境有關;再來,社交恐懼會極大的影響個體的生理、社會等功能,最終造成個體生活質量下降;最后,社交恐懼的主要干預策略有系統脫敏法、精神分析干預、認知行為干預、人本主義干預等。
由上述結論可以看出,目前在社交恐懼的起因、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夠全面。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從所處社會環境對社交恐懼的影響、更適合中國社會情況的社交恐懼評估工具、社交恐懼的預防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討多種方法結合使用改善社交恐懼的策略。另外,對于社交恐懼的干預還可以通過周邊朋友、家人的協助,引導患者走出社交恐懼。例如彌補患者早年的創傷經歷,給予患者足夠的愛與關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