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
人們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確,教育很偉大,教師很光榮;但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配得上這樣的尊重和贊美呢?打開互聯網,我們似乎很容易發現這樣的新聞:某某教師道貌岸然,猥褻女童;某某教師口無遮攔,任意發表反對言論;某某教師不講誠信,大肆抄襲論文;某某教師目無法紀,經常有償家教;某某教師不求上進,教案、教法、教學思想多年來原封不動,照本宣科……種種現象與事實,大而言之,可以歸結為了兩點:缺師德,少師才。
鑒于此,本文從兩個方面論述:一是師德、師才的重要性;二是師德、師才同時兼備的三種修煉途徑。
人們常說,德藝雙馨者,才是時代的楷模。對于教師而言,“德”,指師德;“藝”,指師才。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專業本領,兩者不可偏廢,兩者同等重要。
1.有了師德,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遵守法律法規,關心愛護學生,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只有做到了,學生才會支持你、信任你、尊重你。職業道德有底線,職業道德無小事。當一名教師在“師德”上出了問題的時候,他站不穩自己,更無法立足于學生。背離師德,害人又害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有了師德,教師才會反躬自省,加強修養
教師職業道德,還體現在教師能否“三省吾身”上。比如,“這節課,我準備充分嗎?”“今天我關心學生了嗎?”“那個學生回答時‘卡殼’了,我應該怎樣啟發他呢?”“幫助學生成長,我為他們做了哪些具體的事情呢?”……一名優秀教師,他會天天反躬自省,分析得失,從而改過遷善,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反思與行動結合,嚴于律己,堅持不懈,唯此,教師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才會不斷增強。
3.有了師德,教學才會和諧順暢,共同進步
教師職業道德,還體現在“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上。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信息接收能力強,如果教師不學習,不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學生面前肯定會落伍。反之,如果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勤奮好學,不斷進取,學生會向教師看齊,學生會從心底里尊重和喜愛自己的老師。學生有了對教師的認同,教學起來,自然會關系和諧,效果良好。
1.有了師才,備課質量才會提升
所謂“師才”,是指教師的專業本領。俗話說得好:“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作為教師而言,除了師德要高尚外,過硬的專業本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過硬的專業本領,其內涵有很多,比如靈活運用教材,自我開發教學資源,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法,有專業研究成果……當一名教師這方面的能力足夠突出的時候,他的備課質量就會大幅提升。眾所周知,備課是上課的先導,只有備課充分了、優質了,上課才有精彩的可能。
2.有了師才,教學效率才會提高
教師過硬的專業本領,還少不了教師的表達能力。好的表達能力,可以把艱澀難懂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可以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在這方面,華中科技大學的劉玉教授、上海的于漪老師、湖北的余映潮老師、四川的李鎮西老師等堪稱榜樣,他們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能夠繪聲繪色地表達,能夠把德育教育“濡染”到專業知識當中……學生愛聽、樂學,教學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3.有了師才,學生才會敢于創新
教師過硬的專業本領,還少不了教師的創新能力。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不人云亦云,好的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傳授思維方法。當教師敢于打破常規、創新思考時,自然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學生。正所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當然,“弟子不必不如師”,很多時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是學生超越了教師!
要想成為德才兼備的教師,不能總依賴外界的力量(比如培訓、參加賽課、聽報告等),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內在的修煉。我認為,途徑有三:
我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上作文指導課,講了很多寫作技巧,當我對自己的口若懸河、條分縷析自感得意的時候,一個學生瞪著眼,望著我,不屑一顧;還時不時地用筆敲擊桌子,似乎有很大的不滿在發泄。我走近他,問他為什么不寫作文。他憤憤然,回擊了我一句:“你說了那么多寫作技巧,都華而不實,你寫一篇我看看!”當時,我臉色刷白,尷尬也慚愧,慚愧于自己不擅長寫作。痛定思痛,從那次“教學事故”開始,我私定了一條規矩:今后,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我必須先寫!
這學期,我講授《應用文寫作》這門課,不論是那一種文體,在講授之前,我都提前寫“下水之作”,給學生做示范。《調查報告》是《應用文寫作》中的一個難點知識,為了突破難點,從創意策劃到問卷調查,從分析數據到擬寫報告文本,我提前到開學第一天來做,因為這一天是師生見面的第一堂課,我想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學情。當天晚上,一篇2300多字的文案——《關于我校16級建工檢測班學情的調查報告》,就已完成。學生驚喜,大呼“有看頭”。
嘗試寫多種應用文,包括布置作業、表揚學生、警示學生等,我都寫成《通知》《通報》《邀請函》等,以“正規文件”的形式,轉發到班級群里。這樣做,既服務了教學,又給學生寫應用文樹立了榜樣。
教師成長,離不開教學反思。我喜歡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自己的課堂應變,反思自己的教學環節,更反思自己與學生交流是多還是少,是有效還是無效。
學生“課前演講”后,我點評其得失,寫下博文《三點拙見,一點忠告》,加以細化。講完小說《藥》后,我從教材研讀、創新設計、批判性思維培養三個角度加以“自我剖析”,寫了三篇論文,先后發表。一學期結束了,我把所有的教案拿出來,“挑三揀四”,綜合分析,寫下《教學反思的研究誤區與矯正策略》。這樣的寫作,還有很多,我的目的只有一個:踏踏實實,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古人說:“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的確如此,教師從事的工作,是與學生的心靈打交道。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廣闊的文化視野、博大的人文情懷,要想走進學生的心靈,幾乎不可能。為此,我每天堅持讀書、寫作。但我深知,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遠。這學期,為了鼓勵學生讀書,我和部分學生“私訂盟約”:互相推薦書籍,彼此約定閱讀時間,彼此探討讀書心得,一周“小回復”(介紹讀書進度),一月“大辯論”(交換讀書心得,互相點評)。就這樣,一個學期堅持下來,我和學生一起讀了10多本書(諸如《魯迅經典小說》《朱自清散文精選》《木心文集》《島上書店》《中國震撼》等),一起更新了100多篇班級博文,一起創辦了四期班級報紙。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帶領學生讀書、品文,不僅融洽了師生關系,拓展了彼此的知識視野,更成長了教師自己。這是一條幸福之道,值得每一位教師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