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
試驗示范站(基地)是學校在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探索工作中,根據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優勢學科,建在區域產業核心地帶、面向“三農”開展科技服務與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有效地將“產”“學”“研”有機協同,是實現實踐育人的重要陣地。
1.試驗示范站(基地)中“產”的作用發揮
“產”是指“市場產業”。試驗示范站(基地)是學校根據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在區域產業核心地帶建設的面向產業、服務產業、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引導產業發展,改善當地農業產業的規模與結構、質量與效益,快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促進當地農民的發展,在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轉化率、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上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試驗示范站(基地)的推廣示范效應,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認識到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與廣闊前景,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為三農”的志向與情懷。2014-2017年暑假期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學生結合試驗示范站,圍繞蘋果、獼猴桃、葡萄、現代農業設施、茶、花卉等產業自主開展社會實踐項目92項,并根據實踐內容認真撰寫調研總結報告。
2.試驗示范站(基地)中“學”的作用發揮
“學”是指“學校教育”。試驗示范站(基地)除了擔負著為本科學生實踐教學、研究生科研實踐、畢業生創業鍛煉和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平臺等重要任務之外,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挖掘科研名師故事、凝練大學文化精神,為課程育人提供“思政因子”,服務學校人才培養也是試驗示范站(基地)發揮“學”的作用的應有之義。自2015年以來,我校試驗示范站(基地)以“暢享園藝”精品系列活動及“科研成果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每年與全校師生共享科研成果——發放“西農小蘋果”6萬個、西農“早蜜一號”甜瓜1萬個、西瓜3萬斤、櫻桃3千斤等,讓學生在“品味西農”的過程中了解“甜蜜味道”背后的“西農精神”。通過文獻查閱、案例研究及訪談等形式,收集整理了馬鋒旺、蔡宇良、劉占德、李丙智等一批“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家們的“西農故事”。
3.試驗示范站(基地)中“研”的作用發揮
“研”是指“科學研究”。試驗示范站(基地)圍繞區域產業發展需要,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培育試驗與示范,針對產業發展中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試驗研究和技術創新,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同時,結合各專業實踐教學設置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充分利用試驗示范站平臺,設置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驗(實習)、專業綜合實習、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業文獻綜述、畢業論文(設計)及畢業實習、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為科學研究提供學科和人才支撐,為社會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院近三年針對本科生開設實踐課程121門次,在示范站進行的有53門次,占43.8%,培養學生4500余人次。各個專業的畢業生產實習、產業調研實習均安排在試驗站內,2014年秋-2017年春,學院開設76門次專業實習課程,在試驗示范基地完成的有25門次,占33%。
充分利用試驗示范站(基地)特色優勢及資源,構建“育人”為核心的“產”“學”“研”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模式,三元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產”“學”“研”各方優勢互補,各方力量協同,形成“實踐育人共同體”,實現1+1+1>3的效果。
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圍繞社會實踐、實踐教學、創新創業、專業思想教育等實踐育人內容,構建了基于產學研協同,以“1123社會實踐模式”“234”實踐教學體系及“暢享園藝”精品系列活動為主體的實踐育人模式。
1.創新“1123”社會實踐模式,發揮產學研基地平臺優勢
針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構建“1123”社會實踐模式,即在項目化運作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每支隊伍都在實踐中實現:依托“一個”試驗示范站(基地),圍繞“一個”產業,配備“兩名”指導教師(一名為專業課教師,負責對調研內容進行詳細指導;一名為帶隊老師,負責實踐隊伍的安全及突發問題),涵蓋“三個”學歷層次(隊伍成員涵蓋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學歷層次,保證實踐質量)。在這一模式中,三個學歷層次的隊員將分別收獲學科實踐的體驗、研究以及嘗試探索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能力提升,輔助以教師的隨時指導,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提供專業知識的輔導補充,帶隊老師的生活保障,在專業針對性的具體產業中變理論為實踐,以試驗示范站為平臺開展,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1”指依托一個校外實踐基地。在區域主導產業中心地帶建立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站(基地)是我校開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產業化的前沿陣地。以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站(基地)為依托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拓寬了學生服務社會的渠道,又成為我們了解產業發展及農戶需求開展調研服務活動的窗口。此外,在試驗示范站工作的科教人員推廣經驗豐富,對產業發展及農戶需求了解深入,是我們調研服務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智力保障。在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站(基地)之外,與我們合作密切的園藝企業以及學校周邊的農業合作社都成為我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依托平臺。
(2)“1”指圍繞一個產業或農戶需求。現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的內容大都停留在公益或便民層面,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實效性不強。而我們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立足我們的學科優勢以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或農戶需求,內容涉及調研產業發展狀況、園藝作物種植管理技術的調研與推廣、園藝產品的網上營銷等方面,內容的針對性強,活動效果顯著,受到農業企業以及農戶的肯定與好評。
(3)“2”指配備兩名指導老師。1名指導老師負責志愿服務活動的事務性工作,如擇員組隊、經費預算、生活安排、安全教育等等,一般由學工干部或行政人員擔任。另一名指導老師由科教人員擔任,主要負責服務活動的內容安排、隊員培訓、問卷設計、信息收集、論文撰寫。
(4)“3”指分三個層次組建服務隊伍。碩士生、博士生相比于本科生學歷層次更高、知識結構更加完善、有較高的科研能力。通過我們的大力宣傳和引導,吸引越來越多的碩士生、博士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構建本、碩、博三個學歷層次的服務隊伍,有效提升調查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通過“1+1+2+3”這一模式運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分為長期性和短期性兩種。長期性開展的社會實踐主要依托我校周邊的農業合作社,我們稱之為“田園使者”志愿服務活動;短期性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依托我院校外實踐基地,包括試驗示范站(基地)以及農業企業,活動開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7、8月暑假期間,我們稱之為暑期科技支農志愿服務活動。從近三年活動開展的情況看,每年我們組建約14支長期志愿服務隊(每隊8人),18支短期志愿服務隊(每隊10人)開展科技支農志愿服務活動,活動參與近300人次。
2.構建“234”實踐教學體系,發揮產學研基地科研優勢
學院依托現有的20個校外試驗示范站(基地)獨特優勢與資源,結合校內教學實驗中心、園藝科學研究中心,根據各專業特點,科學設置多種類型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構建了分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各實踐教學環節與內容有機銜接。通過“兩結合”(“課程教學”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三梯層”(基礎型、綜合型、創新型)、“四平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創新訓練實踐)的“234”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有機鏈接教學實習、畢業實習與社會實踐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了學院與企業及用人單位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大力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園藝專業發展對復合人才的需求。
學院近3年針對本科生開設實踐課程121門次,在示范站進行的有53門次,占43.8%,培養學生4500余人次。各個專業的畢業生產實習、產業調研實習均安排在試驗站內,2014年秋~2017年春,學院開設76門次專業實習課程,在試驗示范基地完成的有25門次,占33%;并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駐站進行實習實踐,支持學生在試驗示范站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實踐,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
3.實施“暢享園藝”精品系列活動,發揮產學研基地成果優勢
依托試驗示范站(基地)的科研成果資源、推廣實踐經驗及專業故事精神,圍繞“暢享園藝科研成果、暢想園藝傳統文化、唱響愛院愛校主旋律”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格調清新、寓教于樂的“暢享園藝”主題精品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探索產學研特色育人實踐。全年面向全校師生,圍繞園藝文化建設、科研成果共享、學科專業教育、創新創業實踐四類主題開展了九項活動。
(1)園藝文化建設。園藝文化建設是“暢享園藝”系列活動的基礎內容。致力于實現“以文化人”,深入挖掘科學研究、推廣示范、社會服務中的“思政因子”,通過“園藝故事”提煉“園藝精神”和“園藝文化”,精心策劃組織全民飲茶日、園藝嘉年華、蘋果文化節等活動,凝練出獨有的茶文化、蘋果文化等,讓學生在文化體驗中,了解園藝學科的前世、今生與未來。通過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增強學生的園藝歸屬感、認同感與自豪感,將專業思想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
(2)科研成果共享。科研成果共享是“暢享園藝”系列活動的核心要素。按照具體的時令將試驗示范站(基地)的最新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共享季”的形式與全校師生共享甜蜜的“園藝味道”。讓廣大師生在科研成果的品鑒過程中加深對其中蘊含的園藝文化、知識與技術的理解,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味覺刺激喚起學生內心對專業的好感與熱愛。同時,科研成果共享的這一過程在無形中增加了學院、學校師生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有助于塑造愛校榮校的情懷。
(3)學科專業教育。學科專業教育是“暢享園藝”系列活動的重要目標。通過園藝文化建設、科研成果共享樹立同學們內心對學科知識的認同與好感,在此基礎上利用試驗示范站(基地)平臺資源,舉辦蔬菜與花卉栽培能手大賽、植物學知識競答賽等活動增強大家對專業學科知識的掌握,提供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教育是“暢享園藝”系列活動的有效探索。將園藝科研成果與創新創業有效結合,組織策劃了“創贏未來”科研成果享·售大賽、園藝產品采后加工技能大賽、休閑農園景觀設計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意識,推動實踐教育。
自2016年學院啟動“暢享園藝”系列活動以來,累計參與2.6萬余人次,其中涉及全校學生共計25300余人次,來自農學、園林、植保、生命、林學、食品、園藝、水建等8個學院的專家教授200余人次,教職工400余人次,試驗示范站8個。學生轉專業轉出率由2014年的19.0%降低到了2018年的2.8%。同時,學院依托校外試驗示范站(基地),結合校內教學實驗中心、園藝科學研究中心,近3年,學院共立項大學生科創項目130項,經費81.8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23項、省項目11項、校級重點項目59項,校級一般項目11項,2017年學院自主立項大學生科創項目26項,經費9.1萬元。形成了國家、省、校、院四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體系。參與學生565人,累計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SCI論文18篇。共有5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創青春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銀獎、銅獎。
1.試驗示范站(基地)產學研功能發揮與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結合仍不夠緊密
學校應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貫穿于產學研緊密結合之下,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培養計劃、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重點推進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進一步完善實施本科生創新創業與素質教育學分,完善試驗示范站(基地)運行管理辦法、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試驗示范站(基地)科研成果相結合,規范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設立教改、科研、推廣等資金項目,資助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和示范推廣,并將研究和推廣中獲得的新知識、新信息編入教材、帶進課堂。
2.試驗示范站(基地)中的“思政因子”挖掘不足
試驗示范站(基地)中的科學研究成果、科研名師故事、大學文化精神等,都是課程育人中重要的“思政因子”,因此要加強對最新科研成果的培育與宣傳,并通過查閱史料、案例分析、采訪交流等形式,深入調查挖掘科學研究過程中名師大家的感人事跡,講好“西農故事”,凝練成大學的文化和精神,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的鮮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