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市少年宮)
當前,教育的全球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為了使中國的教育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必須把我國的教育納入全球化的視野思考。引進適應時代發展的“呼應課程”不僅是符合校外教育特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探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探究在校外教育中引入適應時代發展的“呼應課程”的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核心素要的培養,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
什么是“呼應課程”?它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課程計劃,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是在活動中涉及,以適應特定活動、特定時間、特定兒童,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在這種課程進行中,教師要對每一個兒童所帶來的不同經驗,對教室中的每一個具體情境有不同的理解,并將其隨時納入課程之中。“呼應課程”強調教師的教育激情和對學生的興趣引導。興趣能引發出人潛在的能力,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興趣引導會使校外教學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會使兒童在校外學習中“處處受教育”“時時得到激發”,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對兒童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兒童“尚自然,展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呼應課程具有體驗性、創新性、生命性特點。它是適合校外教育特點的教學。即在普及培訓的基礎上,使優秀的學員脫穎而出,使校外教育成為兒童向往的樂園,優秀人才培養的搖籃。
“呼應課程”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教育者看到了學校統一教科書、統一考試、僵硬的教學設計的種種弊端,他們將這種暢通的教學模式稱為“罐頭式課程”,教育者只要打開罐頭即可。教師不能改變“罐頭”,教學是一個單向的過程。這種“罐頭式課程”的結果是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失去學習興趣,對學習難以忍受;使教學變成沒有生命的東西。教師年復一年地將原有的經驗撣去灰塵繼續運用,長此以往,教師失去了教育的激情。呼應課程應運而生,它克服了“罐頭式課程”的諸多弊端,對美國的教育改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使美國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
呼應課程的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預先決定課程目標,它是由教室以外的因素來決定的。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只作為給教師引路的明燈,而教師制定的教學內容與目標應是多樣化的。教育者在一個過程中以對兒童預先的了解來主講形成課程。在對兒童基本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使課程很有彈性,隨時適應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兒童的具體興趣與需要,一方面,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觀察中推測出來。
呼應課程該從哪里來呢?呼應課程源于教師的經驗,始于教師對教育的興趣。
1.從兒童的興趣、問題、主意、難題中來。兒童的問題被教師注意到,并提到當堂的課程中,他們會感到學習很有趣。
2.從教師的興趣中來。教師個人對兒童有意義的興趣,都可以成為課程,為兒童做出一個榜樣,使學習成為一種令人興奮的事情。
3.從兒童發展的階段任務中來。一個好的呼應課程應向兒童提供使他們發展自己興趣的機會,應對兒童發展階段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有所預見,如友誼與同伴的關系,等等。
4.從物質環境的事物中來。兒童的經驗是密切聯系其特定環境的,應讓他們有對聲音、味道等探索的機會。
5.從社會環境的人群中來。兒童對周圍生活中的每一種人群都是非常感興趣的。
6.從課程內容的資料中來。呼應課程不主張教師什么都要靠自己的發明創造,可以借鑒,也可以拿來利用。強調教師應將兒童對環境中感興趣的事情納入課程發展中去。
7.從教師意料之外的事件中來。教師可以將每天在教室之外出現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抓住典型,創造性地歸入課程項目之中,教師應成為很有技能和能當機做出決斷的人,幫助兒童解決矛盾沖突。
8.從社會、社區、家庭、學校的價值觀中來。教師應是一個決策者、觀察者,應對社區情況非常了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隨時清醒地協調各種因素、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沖突。協調本身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但如果本著不斷溝通、互相尊重、互惠的原則,協調過程會從難到易。值得注意的是,突發、隨機性課程可以作為呼應課程的本身。
“呼應課程”是校外教育應引進的一種良好的課程教學方式,它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外教育具有引進“呼應課程”的獨特的優勢。
1.校外教育是以少年兒童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以整個社會為大課堂,以頗具實踐性、趣味性、科學性的各種活動為主要形式,對少年兒童進行教育,達到培養興趣、發展個性、鍛煉能力、提高全面素質的目的。
2.校外教育活動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要求校外教師既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又要在教學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3.校外教育不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沒有全國統一、固定的大綱和教材”;教育形式和內容更具有適時性和靈活性。
4.校外教育活動還具有潛隱課程的特點。潛隱課程是指那些難于預期的、伴隨著正規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教育影響的那部分內容。潛隱課程是隱性、非計劃性的,以活動課程為載體,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和觀察、思考、動手、創造等能力。
5.“呼應課程”將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校外教育活動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利于“呼應課程”的成功引進,也將為學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寶貴的經驗。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將“核心素養”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然而各學科的核心素養用什么方式在學科中落地?一時間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的問題,也成為每個教育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然而,學校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特別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教師們,他們的教育觀念很難從固有的模式中掙脫出來,在如何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滲透缺乏實踐經驗,感到無從下手。校外教育工作者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利于“呼應課程”的成功引進,“呼應課程”將成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經典之一《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和發展,這是世界對人才的要求。“呼應課程”正是圍繞著這一宗旨建立起來的。它符合校外教育的特點,必將扎根校外教育的沃土,成為校外教學的主要課程方式。“呼應課程”也必將成為校外教育工作者落實立德樹人,引領校內探索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的一種很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