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
在2018年9月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面向全國近20萬名中小學生的大數據調查發現,不論是四年級還是八年級的學生在選擇最崇拜的榜樣時“父母”排在第一位,這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普遍認可,也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但報告同時顯示,超兩成學生認為家長表現有待提升;參與調查的班主任中九成以上表示家校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包括“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參與溝通的積極性不高”以及“與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等,導致家庭教育不但沒能與學校教育互補互助,甚至變成學校教育的一個絆腳石,更談不上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了。
那么,怎樣喚醒家長的責任意識,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家長只要坐收成效就可以了。曾經有家長跟我說“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他不聽話的話你打罵都行,只要幫我們教育好就可以了。”抱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并不少,他們認為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就是學校的事情,家長并沒有責任對孩子進行教育。
現實中有些班主任反映對放假又愛又恨,特別是長假期,愛的是放假能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放松,并為后面更好的工作儲備精力,恨的是每次放完長假回來,一些原本在學校養成了的好習慣放假回來后又退化了,部分學生遲到打瞌睡的現象明顯增加。可見,只有實現家庭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家校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質、三觀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主題活動、推送家庭教育相關文章,幫助家長切實履行自己的家庭教育責任,注重營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圍,落實教育行動,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數據顯示有兩成多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可見,親子溝通嚴重不足。現實中有些家長卻反映很想跟孩子溝通,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談。曾經有個女生是班級的文娛委員,在學校表現良好,成績優秀,嚴格遵守學校的規則制度,從不遲到早退。但她初中起周末放假就從不回家了,住在校外的小男朋友家里。母親給她打電話,總是不接不聽,班主任經常作為中間人傳遞信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難管教、不聽話,甚至與家長的想法背道而馳。當有問題發生時,孩子常常采取回避甚至說謊的態度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家長溝通,拒絕讓家長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參與他們的生活,這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失去了其作用和意義。可見,學校幫助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實現多角度溝通,讓家庭教育更好的與學校教育相配合,達到共同育人的目標任重道遠。學校可以定期開展以“關愛父母”為主題的班會幫助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正面形象;設立各種“同質家長互助成長小組”,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策略,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微博等,開拓與孩子的溝通渠道,使家庭教育發揮其該有的作用和影響。
在課堂上,我曾做過學生與父母的溝通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孩子反映與家長有代溝問題,小到生活穿衣,大到學業就業。比如,在看課外書的問題上,所有的家長都贊成孩子應該多看課外書,但究竟看什么類型的課外書,家長和孩子往往出現分歧。更多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的是與學業有關的知識類課外書,而很多孩子卻更愿意選擇輕松有趣的書籍,他們覺得平時學業已經夠辛苦了,看些娛樂的書籍無可厚非,但家長卻認為那是浪費時間。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家長成長的環境與孩子成長的環境肯定不一樣,兩代人的價值觀也會不同,要使家庭教育發揮有效作用就要降低“代溝”的影響,提升溝通的技巧。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可見,有效溝通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不但能把家長的期望和關愛信號準確地傳遞給孩子,還能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應學會尊重孩子,在互信的基礎上使用平等的語言,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有效的方式而不是自認為對的方式進行溝通,從而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學校可以定期開展親子活動、推送溝通文章等,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創設機會,培養家長溝通的能力,讓溝通成為家庭教育順利開展的有力助手。
高爾基說過:“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家長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而家長就是他們最初的模仿對象。比如,家長一邊玩手機打游戲,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孩子當然不愿意學習。當父親說:“你要好好學習,要考個好大學,不要像爸爸那樣沒出息,知道嗎?”孩子就會想,你說你沒出息,但看你每天玩手機打游戲挺開心的呀,沒上大學也挺好的呀,為什么非要我努力讀書呢?自然就不會安心學習了。可見,家長的觀念和做法,以及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等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起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學習模仿的重要榜樣,幫助家長提升教養素質的過程也是培養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過程。學校可以通過邀請家庭教育專家開展“家庭教育沙龍”“家長持證上崗”等活動,結合家庭自身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傳授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幫助家長提升教育水平。同時還可以加強對學校教師的專業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對家庭教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協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通過他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烙印”。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起積極作用,甚至影響孩子未來的整個人生。學校教育則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劑”,孩子生活在集體中,通過與老師、同學的朝夕相處,構建了和諧的“小生態”,使孩子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還懂得了為人處世,提升了道德修養。因此,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家庭教育提上與學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激發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實現真正的家校共育目標,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