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小學)
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就是運用美術活動來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的美術活動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通過教師設計的有益于幼兒健全人格形成的課程來培養。我們要善于利用教育的藝術來激發幼兒對人類視覺藝術的喜歡和熱愛,通過美術教育把人類的文化用生動優美的形式和內容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幼兒,讓他們的眼睛、心靈和雙手都為發現美、創造美做好充分的準備。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材料藝術、造型藝術,它是通過造型、色彩、構成等來塑造藝術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活動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很容易為幼兒所接收,他們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描繪在平面紙上。每個幼兒對顏色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此,幼兒教師也就不能用現成的繪畫色彩知識強行對幼兒進行灌輸。教師的責任是: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幼兒對色彩的敏感度,多角度、全方位地給予幼兒啟發與提示。
審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素質在兒童的整體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欣賞往往超越了音樂、繪畫等藝術學科的教育,滲透到多科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目的往往通過綜合教育來實現,因而兒童的審美素質往往是各項素質的綜合體現。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智、體、勞諸方面的教育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而又自成體系,影響和推動著其他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審美素質有利于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地養成,促進人的智力發展,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培養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德育智育來代替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德育在培養孩子的世界觀、道德品質中也進行著審美觀念的培養。同樣,智育可以給兒童以一定的審美知識,提供培養藝術創作能力的某些條件,但智育也不能單獨完成培養兒童具有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要想使孩子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鑒別美欣賞美的能力,并掌握從事藝術活動的基本技能,只有通過美育才能達到。而往往與美育相混淆的美術教育,確實能對美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中,如果沒有審美想象,其內心必然是枯燥、貧乏、單調、死寂的。著名畫家齊白石根據“蛙聲十里出山泉”這句詩描寫的意境,畫出這樣一幅畫:鋪著亂石的山澗中一道急流,一群蝌蚪順流而下。畫家借助聯想與想象才能與詩人、畫家創造的意境產生共鳴,享受到其中的美。想象在審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早在18世紀,即有美學認為審美感覺并不重要,“想象”的愉快才是審美的特征。所以在美術課教學中,注意激發孩子想象,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并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形象思維是審美理解中最主要的形式,形象性是審美活動的突出性質。而繪畫、雕塑等則是形象思維的藝術,在美術課教學中,充分運用欣賞、繪畫、工藝等不同形式來促使孩子體會形象性。
幼兒的想象與創造不可能憑空出現,主要起源于豐富的記憶表象,而豐富的知識經驗是創造想象的基礎。所有的創造想象都要跟基于原型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新的事物,新的形象。幼兒的繪畫創作亦是如此,比如,想象畫是需要以現實生活的形象為基礎的,構成畫面的新形象要來源于幼兒自己擁有的生活感受。這其中就涉及到觀察,觀察是幼兒認識客觀事物的有力手段。在觀察中幼兒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獲取的知識越廣泛越深刻在幼兒的大腦中留下的印象也會越豐富清晰,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基礎也就會越強。創作來源于生活,因此,引導兒童多觀察多想象積累其生活經驗對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學前兒童的美術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貼近兒童的生活。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這樣的內容為兒童所熟悉,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并產生情感共鳴,也比較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要注意正確引導兒童多觀察生活,挖掘生活的細節,讓兒童把生活當中平凡的點滴變成一幅幅充滿童真和童趣的美術作品。讓兒童通過融入生活、感受生活,獲得美的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其次,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適合他們的現有水平,要讓兒童覺得自己好像能解決,但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為太簡單的容易讓兒童對要學習的內容失去好奇心,太難的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會讓他們經常獲得挫敗感,而不是成功的體驗感。這樣的體驗也不利于他們興趣的激發和保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如何激發和培養兒童對美術的興趣,這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推動最有效力的內部動力之一,可以引領兒童用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去表達人之初最美好、最天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