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經濟開發區臨沂第三十一中學)
語文教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重任,還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然而,當今社會,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外來文化的和平演化以及網絡游戲的充斥,令中學生僅僅停留于學習語文知識符號層面,無暇靜心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且在紛繁雜亂的無序精神世界中迷失自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文化滲透”,提高學生文學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語文教學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主渠道作用,讓中國優秀文化扎根于學生心中,重塑中國文化自信,培養自我品格,幫助中學生在青春期形成正向價值觀和世界觀。
談到文化,我們首先要了解文化的內涵。古今中外,對于文化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在中國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以及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指“教化”“教行”。在西方,“文化”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l,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后,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認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是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的文化定義逐漸為現代西方學者所接受。
文化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即通俗意義上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主要指哲學和科學、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價值觀念尤為重要。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人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于人的內心,決定人欣賞什么,追求什么,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需要通過我國語文教學實現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傳遞正向的價值觀。本文主要探究狹義文化中精神要素及精神“文化滲透”對于中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傳承的主要文化內容是狹義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如語言、知識、科學、藝術、文學等,通過這些“文化滲透”傳遞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個自信”,是更廣泛和深厚的自信。需要從中學時代起通過提升民族文化、多元文化、個性文化和人文文化來實現,而我國語文教科學中的“文化滲透”是實現“文化自信”傳播和落實的一架舉足輕重的橋梁。
筆者認為,教育真正的出發點是人,是傳承中國文化,語文教學中批判性地吸納中國文化比單純傳授知識更重要。語文教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行為和文化精神的滋養。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優勢,把握語文特點和教學要求,努力實現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和文化品質提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發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讓語文教學彰顯文化魅力,促進語文教學完成其偉大使命。初中是青少年性格及信仰形成關鍵期,在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不但學好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踏入中國文化長河,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感悟中國文化之美,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種獨特的魅力與快樂。良好的文化輸入是奠定學生世界觀及價值觀的基礎,可幫助其形成獨特的魅力與品質。
《大學》中有“道生萬物,萬物為我所用”。然而,當今時代,網絡游戲的發展,雖有一定的時代進步,為社會文化事業帶來一定的經濟回報,但也存在諸多弊端,最為顯著的是諸多網絡游戲充斥了暴力文化。縱觀現世的網絡游戲圈,很多中學生沉迷于此,游戲無度,以至于竭天地之良物,最終仁義崩而禮潰,德失而道衰。導致中國優良的文化與文明漸漸被游戲網絡中的暴力娛樂所取代,學生內心浮躁,無法真正地體驗優良文化的熏陶與魅力。眾人皆知,凡所學,皆成性格中一部分。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奧妙,摒棄網絡游戲的暴力文化,汲取健康文化之精華,在文化學習中貫穿歷史,透析生活哲理,貫通與妙用,從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經營好自己,用自己的才能和品性去駕馭人生,尤為迫切和必要。而擔當這一重任,非語文教學莫屬。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在課題上老師講解帶入,借鑒新西蘭教學特點,創設主題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對學科知識進行運用、體驗、感悟、思考、發現和創新;力圖使學生在課堂中認識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讓學生理解到文化不是那么晦澀難懂,而是在我們生活中,帶給我們美好,提升我們品味,力圖讓學生不僅學習到文字溝通符號,也體會到文字符號背后帶給人類的文化意義。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我們不僅帶領學生學習詩詞本身,讓其體會古人煎水煮茶之樂,并把這種飲茶享受傳遞給愛茶友人。我們還以此為“文化滲透”切入點,以茶文化為載體,講解茶道及中國傳統文化禮儀,教同學們識茶、泡茶、品茶,了解茶的制造、中國名茶、絲綢之路,以及茶葉作為文化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既寓教于樂,又傳授了傳統文化。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刻領略中國詩詞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樣的學習,這首關于茶的詩詞及茶文化很自然地扎根在學生心里,并激發學生主動愛上茶藝,傳承中國文化。我們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諸多文章都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如對聯、燈謎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歷史積淀下的珍貴財富,內容廣泛,內蘊豐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將傳統文化內容與常規教學進行多種形式的結合,做到靈活、充滿趣味性,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喚醒心智與靈魂,促進正向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能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又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
韓愈曾說過,“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容易影響學生,應利用課堂教育學生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這一門課程的優勢,將中國“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優秀的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