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村小學)
道德教育是教育活動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小學生的教育活動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必然要重視的。有效開展道德教育,不能單從學生會背誦具體的道德規范內容來評斷,更重要的是看學生的日常操行表現。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志。進行道德教育,對于小學生是關鍵階段,這個時候學生有更高的可塑性,引導工作更好做,自然而然,這個階段的教育效果更突出。同時,教師的教學更加靈活。那么,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更有效地開展道德教育,是現階段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小學生在學校里接觸的最直接的成人角色就是教師。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要包容每一個學生的與眾不同,并給予無條件的接納肯定。用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贊美,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愛和真心的笑容去關溫暖每個小學生的心靈。老師的這些行為表現,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所提到的“友善”的體現。用心體貼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我們經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用心時,我們很容易發現有的學生出現了善或惡的苗頭,根據學生的表現,我們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老師真心對待學生,學生當然也會以親切積極的狀態給老師回應,師生間自然形成一種和諧幸福的教學氛圍,這對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是非常有利的。學生會觀察學習老師的一舉一動,會自然地模仿老師的言行,進而說明言傳身教的意義。也就是說,教師言傳身教,才能為學生做好帶頭作用,為學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質提供幫助。
行為習慣體現了學生內在的修養和思想,慢慢會成為學生做人做事的標準,所以我們想對學生開展有效的道德教育,可以從塑造他們的行為習慣開始。不僅在校的老師,我們家長也要從自身做起,做好孩子的榜樣。當學生模仿一些良好道德的行為時,我們教師和家長一定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通過表揚贊美的方式強化他們對這種行為的自豪感。有很多家長的道德修養很高,但由于溺愛孩子,管理松懈,道德教育方面能力又欠缺,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在學校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回到家又變了另外一個樣子,這就阻礙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來做工作,不僅需要給家長耐心的引導,講解如何做更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的事情,家長與老師還要密切配合,尊重學生的自我判斷認知,營造一個歡愉、輕松、和諧的氛圍。老師和家長相互配合,通過更適合的方式給學生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更高道德品質的養成,是非常有利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塑造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提供必要幫助。
良好的學校風氣、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文化的洗禮。所以,積極友善的校園文化建設,會更加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的養成。在校期間,基本要教學生尊敬師長,關心同學,愛護學校環境設施等,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要時時貫穿道德教育,實踐中,通過量化、獎勵等方式,培養學生養成遵守校規、禮貌行為。學校可以通過校園板報、主題墻的布置,通過主題演講、好人好事、先進文明等方式來布置一個文明和諧友善的校園文化氛圍。而校園文化也包含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班級文化,每個班級甚至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道德文化氛圍,在組織各項活動時,要給學生講文明、懂禮貌,注重團結同學,形成一個和諧友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理念。
例如,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每周組織道德文化班會,將同學中尊老愛幼,遵守秩序,相互幫助謙讓,團結合作的好事跡,以演講、歌唱或者排成話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激勵更多的同學去學習,營造道德教育良好氛圍。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中開展道德教育活動,要利用可利用的所有資源,融入社會家庭的力量,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老師,并且學生經常接觸的人事物都是積極向上的,避免有反向的引導。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入手,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為學生的道德品行塑造建設良好的氛圍和有利條件。同時,學校的文化建設也尤為重要,學校是一個龐大的學生群體,學生在校內的文化熏陶、行為養成是更快速的。所以,綜合所有方面因素,人為促進、環境熏陶,共同為小學生道德教育而努力,為他們長大步入社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