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濱州實驗學校)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高效性、實效性。
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極大地影響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鍛煉閱讀能力的積極性。目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1)閱讀教學缺乏情感培養。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一般只是注重學生怎樣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解釋和分析,以及如何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等。如果長時間進行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不僅會對課本中的文章失去感情共鳴,更是會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授一篇小說時,如果直接分析這篇小說的主體、研究這篇小說的結構,而不去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應用何種方式進行表達和寫作。久而久之,會讓學生感覺到這樣的閱讀教學枯燥無味,從而提不起學生語文的興趣,對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會越來越困難。
(2)閱讀課上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體教學,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會讓語文課堂變成課件的堆砌,讓學生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雖然能夠將文本用課件或者是視頻展現出來,但是課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卻無法詳細豐富地展現出來,不能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找尋課文中隱含的靈魂和真諦。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不能過于依賴于多媒體,要讓它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個手段,要恰到好處地應用它,不要讓它成為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障礙。
1.指導閱讀方法
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新課程改革指出,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了完成這一學習目的,聰明的學生會選擇一些簡單的方法,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只會用一些比較復雜的方法。學習中講究方法的人,成功的機會就會大。教師在指導學生讀一篇文章時,應讓學生先按一定的順序朗讀,弄明白文章是怎樣從頭介紹的,先說了什么,又說了什么,最后怎樣結束的,文章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教師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句或段落,并體會這些詞、句、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揣摩用怎樣的語速、語氣及感情基調朗讀能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讀懂全文后,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逐步賞讀文章。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應指導學生讀中質疑,養成邊讀邊理解的習慣。
2.創設閱讀情景
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才能使其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自主學習。學生常常對所感興趣的事能自覺地投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閱讀效果,老師需要在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擴大視野,活躍課堂;在課堂巧設問題,豐富學生想象;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名句欣賞、佳作欣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是最有表現力的語句,反復推敲,會心悟解。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領悟美、體驗美,喚醒個體審美意識,積累審美素質。
3.善于挖掘教材
在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都撇開具體的教材文本,舍本逐末,而選擇諸多種類的課外閱讀試題進行強化訓練。對于此種做法,作者不敢茍同。誠然,也許教師們選擇這種做法出于提升學生的成績與分數來考慮,但沒有強大的語文素養做后盾,揠苗助長的做法也許短時間內會有所體現,但它終究是得不到時間的考驗與印證的。所以,我們應當從教材入手,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有益因素,進行科學引領,積極培訓,從而有效地在提升學生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比如,筆者在講授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就里面精彩的對于春天景物的描寫展開探究,從課外引申出兩篇同樣是描寫春天的片段,然后組織學生對于這三篇文章展開比較閱讀。從修辭角度、表達方式、描寫方面、寫作手法、感官角的等多個方面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對于具體的描寫景物的方法有了一個大概輪廓的把握,知道了描寫景物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的角度,還有一定的描寫方法的滲透。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展開延伸,要求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這節課的所得,開始描寫一處印象中較為美麗,而且印象深刻的景物。
4.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還在于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讀”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把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感是隱含在文中的,學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根據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聲調的抑揚、表情的變化才能體味情感。學生只有自己去閱讀,自己去品味,才能與作者心靈相通,才能在閱讀中成長。教師要指引學生進行出聲朗讀,通過語音輕重、語調高低、語氣緩急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性與作者的情感同步。教師要注意朗讀形式的變化,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等,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教師要發揚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動作用,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組織并指導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探索,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其自我發展。
5.倡導多角度培養閱讀語感
語感主要是指長期的實踐和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的敏感性,這種對語言的敏感性行為,能夠直覺地把握語言本身的隱含意義,它是語感者內在理性積淀的感性表現形式。在具體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語感:一是積極激活學生想象,觸發語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助豐富的想象、聯想才能在讀者頭腦中再現,讀者頭腦中呈現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課文的內容。二是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品詞賞句來培養語感。美文的語言是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的,我們在語感訓練體驗式學習時,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品味,使學生具備把握語言的能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在學習中,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研究閱讀教學規律,有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并持之以恒地堅持嚴謹求實的訓練。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