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實驗中學)
中華文化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淀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現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紀律的社會接班人。在此過程中,初中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與創新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實現素質教育,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
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現狀進行調查,以問卷調查、資料文獻分析為基本方法,通過對教師、學生分別進行調查問卷,統計相關結果,得出結論。
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傳遞,同時更是價值觀,精神文化、民族信仰的傳承。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應試考試的機械性教學模式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利用傳統文化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具有優秀的文化品德,通過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結合,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養,為其日后學習做基礎。
現有初中教材中,不斷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利用,增加傳統文化的設置配比,在教材中不斷豐富傳統文化教學形式,如古詩詞、古文、文化典故、神話傳說等,同時豐富文化內容,利用傳統歷史、傳統藝術、傳統科技等豐富學生的人文與知識儲備。通過引入傳統文化教學素材,向學生傳遞積極健康、奮發向上、樂觀堅定的信念與精神。同時在初中教材中,去粗取精,不斷更新,對選材精益求精,在兼顧時代特性的同時保留傳統文化的特色,同時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因此在初中教材中對傳統文化的利用,從指導方針、教學材料等方面上都有極大的完善與升級。
根據調查現狀展現出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缺乏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教育觀,在日常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滲透不足,同時受教育功利性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將傳統文化轉化為真實“實踐”,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教育過于理性化、教條化、課本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導致傳統文化的部分價值喪失。(2)傳統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等導致傳統文化教學與實際相脫離,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學生難以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與興趣,只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表象理解上,難以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由于教學方式、教學課時受限等原因,也導致傳統文化難以展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3)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背景、歷史、深層內涵的理解,同時受到學習任務的影響,學生難以體會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被削弱。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首先,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可強化傳統文化理論的傳承與發展,使得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時代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文化發展提供新的途徑,拓展其影響力。其次,利用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可大大豐富教育理論與內容,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展現中國的文化精神。同時以傳統文化為指導,保證語文教育具有系統性的理論支持,為其注入人文主義思想精神。通過滲透傳統文化,整合相關資源,促進初中語文形成獨特的、創新的、系統的理論。再次,通過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利于促進漢字的學習,有效改善“提筆忘字”等現象,促進相關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的完善。
除此之外,開展有效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有一定的實踐意義。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進步,加速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有助于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用人文性來豐富學生的人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使其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鍛煉語文運用能力,延承優秀文化精神,提升綜合素養;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脾氣秉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古典文化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初中課本教材以儒家文化為主。鑒于此,教師可將教材中的資料進行整合,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組織開展專題班會,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的儒家文化”。通過開展類似活動,加強學生對教材的了解,同時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采用分組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儒家文化片段進行分類,通過此過程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小組為了在活動中表現突出,需要對與資料有關的內容進行查找,如此一來可大大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與文化積累,為開展后續傳統文化滲透教學做準備。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文化滲透難點,應當重視培養初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意識,轉變其思想認知,以便更好的傳遞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對此,校方可組織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學習、參與儒家文化講座等,讓教師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運用能力。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要做到言傳身教、嚴于律己,發揮自己的帶頭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內涵與價值。
在現代化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初應當統攬教材,掌握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素材,科學備課、合理安排傳統文化教學方案。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遞基本知識,同時可通過組織觀看文化類節目,定期舉辦書法、主題演講比賽、誦讀文化經典等形式,使學生充分感受濃烈的傳統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時事熱點,在教學時巧妙運用文人事跡、文化故事等宣揚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節日、氣候等內容的利用,使學生記住有關詩詞的同時,進一步掌握一定的傳統文化。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分清主次,詳略得當,避免讓學生有排斥或厭學之情。
綜上可知,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具有較大的意義,因此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從生活、學習等各個角度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