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酒泉市實驗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三年級是學生寫作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如何打好學生作文起步階段的基礎,讓學生贏在作文起跑線上,是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所面臨的棘手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改版)明確指出:“小學三年級的作文是習作,既不是成人的寫作,更不是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書面表達的練習。只要求小學生“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為引領學生扣開作文之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
三年級語文字詞教學任務雖然繁重,但是教師可以結合字詞教學,進行擴寫詞語,擴寫句子,擴寫一段話,乃至一篇短文的訓練。如教“喊”字,組詞(喊叫),擴句(小剛在樓道內大聲喊叫),擴寫一段話(老師走出辦公室,看見小剛在樓道內大聲喊叫,把小剛批評了一頓。告訴小剛:“在樓道內大聲喊叫是不文明的行為,會影響他人學習,要做到說話輕,走路輕。”小剛聽了慚愧的低下頭說:“老師,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這樣做了。”從此以后,小剛成了班級文明小天使,常常提醒其他同學改正不文明行為,六一還被評為校園文明之星。)一篇小短文一揮而就,教師教得自如,學生學得輕松,一舉兩得。學生既學會用詞寫文,提高了語文素養,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原來作文一點都不難,寫自己的見聞感受而已,學生寫作興趣陡增。
模仿寫作是三年級作文訓練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三年級下冊“特產”一單元《我愛故鄉的楊梅》學完后,依據本地特產是杏子,加之城市學生對杏子的生長特性不熟悉。于是,我讓學生模仿寫作,在原文上做改動。如“我的家鄉在酒泉,我愛家鄉的杏子。陽春三月,一棵棵杏樹貪婪的吮吸著春天的甘露,一片片心形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將“遍身生著小刺”改為“遍身長著絨毛”等,杏子的特性與楊梅有許多相似之處,只需將后面的顏色、形狀、味道稍作改動,一篇作文便出爐了,學生既了解了家鄉的特產,又學會了寫作,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學習現成的作文資料很多,教師也可把適合學生仿寫的作文讀一篇。然后讓學生根據頭腦中的記憶仿寫。可分兩種,作文能力差的仿寫范文中的原有事物,作文能力強的可聯想其它類似的事物去寫。觸類旁通,降低寫作難度,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素材,懂得寫作源于生活。
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一些主題可以采取集體寫作的方法。首先由教師確定一個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有順序地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接著將學生發言的內容篩選后逐一寫在黑板上,學生邊讀邊看,完整地了解作文的全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確立言之有序的寫作思想。比如,三年級上冊學習《小鎮的早晨》一文后,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按照總分順序寫一篇《家鄉的早晨》。先讓學生交流早晨上學時沿途看到的情景,然后集體梳理匯總成文,再動筆寫下來。學生通過集思廣益的寫作訓練,加深了對先總后分寫作方法的掌握,不再感到無從下筆,同時也為高年級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習作利用學習用品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學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學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各小組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小組合作的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又利用群體的智慧,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孩子的生活素材很少,又不會組織素材。教師可根據需要寫出范文,并留有適當部分,要求學生填空作文,達到使其言之有物的目的。填空的部分,可根據訓練的需要設計。如三年級下冊語文,孩子們學習了《松鼠》一文,我針對如今學生家中寵物狗較多,選擇了學生很熟悉的小狗設計了一篇范文:我家養了一只(可愛)的小狗,四肢(發達),行動(靈活)。全身的毛(棕黃)色的,好像(穿上了一件名貴的皮大衣)。長著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和一對(毛絨絨)的耳朵。粉紅色的嘴里有兩排鋒利的白牙齒。四只(鋒利)的小爪很短,但跑起來卻很快。它的尾巴(很短),一見到熟人或遇到高興事兒,就(搖個不停)。小狗也非常兇猛,只要稍微聽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就會發出“汪汪”的警報,做好“戰斗”的準備。我愛我家的小狗!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恰當的詞語,不同特點的小狗形象便躍然紙上,學生樂在其中,也掌握了有序觀察和寫作的方法。低年級寫作,寫喜聞樂見的人或事,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順從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選擇短小通俗、有意義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復述并且續寫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學課文中有許多故事情節生動的文章,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環境、人物的性格特點、故事內容等進行合理的想象。像《田忌賽馬》《炮手》等,可以讓學生續寫后來發生的事情。學習《大禹治水》后可以讓學生編寫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分別會對兒子說些什么等。合理的想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作的欲望,為學生插上寫作的翅膀。
教師在要求學生學好古詩字、詞、義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將其改寫成小短文,是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好機會。因為古詩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把這些現成的材料組織成文,能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能訓練學生布局謀篇的作文技巧。如學習古詩《村居》和課文《理想的風箏》后,加上學生已有放風箏的親身經歷,我要求學生借用古詩《村居》寫作的意境,采用課文《理想的風箏》的寫作模式,以《放風箏》為題,將兩篇課文有機結合,指導孩子寫作。這樣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訓練了孩子寫作。作文入門,如孩子學走路,起步困難,貴在引導,不能心急,循序漸進,會留下人生的串串腳印。
學生親眼目睹,親身經歷的事往往難以忘記,指導學生將這些小事如實記錄下來,也是訓練寫作好辦法。如課堂上學生相互借用文具;晨操中同學摔倒幫扶;班級中學生拾到東西交給了老師;同學生病嘔吐后主動清掃……這些零碎小事兒層出不窮,多數學生不但能說明白而且能寫清楚,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就可變成一篇鮮活的寫作素材。生活就是一個寫作的資源庫,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就會掌握寫作的技巧。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平時教師還要不斷的鼓勵和督促學生積累語言,如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一些詩詞名言,大量閱讀有益書籍等,才能提高語言的儲備量,不斷完善豐富學生寫作語言的資料庫。文章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引源頭活水,文思如涌,筆下生花。
總之,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就要讓他們眼、手、腦齊用,觀、想、練并行。幫助學生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引領學生叩開寫作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