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湛江一中培才學校)
中國幅員遼闊,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我們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主要是從整個國家的宏觀角度去編寫,再融合各個地方和民族相關的內容。初中歷史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是,靠推理掌握的知識少,靠記憶掌握的知識多。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角色不同的歷史人物,千變萬化的時間地點,學生們常常覺得非常頭疼。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每次涉及到我們本地歷史有關的話題時,學生們往往就來了興致,和老師的交流互動也很順暢,整個課題變得充滿活力。我們決定根據這個特點,利用廣東湛江本地的鄉土資源首先讓學生們來熟悉自己身邊的歷史,提高對歷史學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為他們更好地去講述身邊歷史,敘寫歷史之美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我們教師對廣大豐富的湛江歷史鄉土文化資源進行研究和梳理,通過開研討會等形式搜集整理出了一些可以為我所用的鄉土資源,讓學生們能夠通過熟悉自己身邊的歷史來“主動關注并追尋自我生命源頭,在歷史研究及記錄過程中逐步掌握歷史研究和記錄方法,培養推己及人的思維習慣,增進代際溝通與融合,塑造獨立自主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通過研究和歸納我們主要梳理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雷州文化和殖民文化。
1.雷州文化。雷州,狹義上指雷州,廣義上指雷州建立為歷代行政區劃。主要包括湛江、徐文縣、雷州市、綏西縣、連江等城市及武川等少數地區。因此,在現實中,雷州半島是指湛江。雷州文化屬于移民文化。東漢以前,雷州屬白越人聚居區。從唐朝開始,漢人遷徙了大量的人,主要包括福建人和中原流亡官員。福建人主要來自閩南的興化政府、泉州政府和漳州政府。正是由于雷州的歷史淵源和地理關系,使其在歷史上成為楚越文化、閩南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雷州文化。雷州是人們聚集的地方。來自南方的文人、詩人和客人會聚集在這里。僅在宋朝,就有十位名人被貶到雷州,或者被貶到瓊雅。因此,雷州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資源可供挖掘,對學生們來說是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
2.殖民文化。鴉片戰爭后,湛江的廣州灣是被租出去的重要的一塊土地。一八九九年,清政府在法國的要挾下,簽訂了《廣州灣租借條約》。從此,廣州灣便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一九四三年,日本侵占廣州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八月十八日,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條約,宣布把廣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法國統治湛江的期間,中國人民為了維護祖國尊嚴和領土完整,進行了長期的外交斗爭和武裝斗爭。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法國帝國主義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租借廣州灣。一九二一年,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收回包括廣州灣在內的租借地問題。一九三九年,建立中共廣州灣支部。一九四三年,中共在南路成立第一支人民武裝,展開抗八年斗爭,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我們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踏進雷州博物館,感受湛江歷史文化“大觀園”,讓他們從中熟悉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師生們一起參觀雷州換鼓,擊鼓塑像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中間兩個粗壯的男子用力捶著銅鼓,前面男子有的吹著蘆笙,有的吹著牛角,女子有的拍著手鼓,有的載歌載舞,整個場面就是酬雷謝天,惟妙惟肖。鼓聲余音裊裊,不絕于耳,兩千年來在雷州半島仍咚咚有力地作響。這時,我們向學生介紹說,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我們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征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望著這個塑像,學生們的思緒穿過歷史時空,似乎回到那雷鼓填填,雷車鏘鏘,旌旗獵獵,人影綽綽,天鼓長鳴,祭祀天神的大型祭祀場面。
我們走進雷州石狗博物館,石狗一尊尊坐的、蹲的、伏的、睡的、站的,各種各樣,栩栩如生,有的咧嘴含笑,有的肥頭大耳,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嚴厲怒吼,體形千資百態。由于刻工的粗獷,加上風雨的侵蝕,有些石狗的面目已經模糊不清。這些石狗大都跟家庭養的狗一般大小,據說最高的是2.5米,學生們紛紛提出疑問:我們來看這個干什么?這個狗有什么文化可言?我們向學生們解釋到,原來這兩百多尊石狗不是簡單的石雕,而雷祖祠的那些石狗也同樣是文化傳承的象征和鎮海意義的,它們的尾巴也是刻意雕成瞄狀,是為了保佑漁民出海能夠順利平安。學生們聽了忍不住用手觸摸那石料構成的圖騰文化。粗獷的刻工中滲透出來的是歷史遺傳下來的文化精神,他們仿佛摸到了歷史的痕跡。
站在講臺,面對著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課本,說著重復多遍的話語,有時難免疑惑:自己的教學對成長中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影響?歷史真的只存在于教科書中嗎?什么樣的課堂既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又能愉悅著自己?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生活?這些問題困惑著我,使我在努力地去改變自己,為自己也為我身邊鮮活存在的學生。
關于歷史,我們認為歷史不僅僅存在于我們的初中課本之中,更多地存在于民間的記憶,雖然民間的記憶有時被塵封,但是每個人都會對歷史有自己的講述方法,也只有這樣的解讀才真正成為人生的必備的營養和前行的智囊。成人如此,學生也會有自己的講述的視角和感悟。雖然學生們不得不去考試,接受外在的標準,有時在回答問題時說些空話套話,但是真正的歷史的講述和解讀永遠是個性化的歷史。而歷史本身也不僅僅存在于教科書之中,在生活中,在現實里,在我們的身邊,歷史從不曾遠去,它就在我們的血液之中,那些躺在教科書中干巴巴的文字,遠沒有生活中的歷史鮮活豐富多彩而令人癡迷,它藏在街道中,躲在老人花白胡須里,等待著我們去找尋,去感受她的魅力。
在通過鄉土文化的學習和親身體驗之后,我們試著讓學生們去觀察,去講述、敘寫自己身邊的歷史。為了使我們的學生明白,歷史并不是書本上那些枯燥抽象人名與事件,而是和他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見證和延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讓學生們去尋找經歷過殖民歷史的老人,去聽聽他們的故事,然后把他們的故事結合歷史課本的知識,通過自己的角度和語言講述出來。此外我們和語文老師進行溝通,攜手開展身邊歷史的寫作活動。通過活動,同學們表示:我們學習夏商周末、秦漢兩晉,學習各種遙遠的時期和事件,總感覺歷史離自己太遠,遙不可及。現在通過自己的尋找、講述,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不同的理解,竟驚奇地發現身邊有這么多與歷史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