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山東省濟南市堤口路小學)
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為其后續的學習及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雖說這方面的工作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效果,但我們還是應當引起重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入,小學美術教學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創新美術教學模式,課前要做好認真充分的準備,課后做好總結反饋。在此基礎上,正視當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推動小學美術教學的發展。
1.培養方法單一
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應突出完整性以及系統性的原則,既要重視美術理論知識的講解,又需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上述兩部分內容缺一不可,若過于重視美術技巧、理論知識的講解,反而會禁錮學生的思維,使美術教學產生反效果。結合實際教學現狀分析,當前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仍停留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階段,學生主要在課上獲取知識、參與美術欣賞活動,實際效果根本無法達到預期。我們要讓學生參與到美術教學活動之中,進而讓其感受美、發現美,在潛移默化間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2.認識層面存在誤區
現階段,美術教師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存在認識層面的誤區,而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學生美術審美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在課改工作的影響下,小學美術教育領域誕生出了諸多新穎的教學理念,但仍有少部分美術教師在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一味地突出繪畫手法技巧的講解,希望通過反復的練習來提升學生的繪畫技巧,但卻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這將使得美術教育活動無法發揮更深層次的情感文化價值。再者,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意識的缺少,將對學生后續的學習及發展產生影響。相關案例表明,教師只有在系統、準確、全面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夠對學生展開高效有序的審美教育。當然,這方面的實踐也應當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將美術教育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
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將小學美術教育活動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美術融于生活,通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著手觀察身邊的事物激發其審美情趣,需要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投入情感,讓其學會用一顆熱忱的心去看待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具體來說,要多為學生創造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的機會,為其搭建起展示個性的舞臺。嘗試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讓他們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美術欣賞,進而為其審美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教師還需要多為學生創造親近自然的機會,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美術。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他們在美術課堂之上的主人翁意識,最終讓其用一種更加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美術教學。筆者在完成美術教學工作之余,主要負責校兒童畫美術社團的工作。這部分工作中筆者以“系統性、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為學生搭建起了一個實踐的舞臺,期間社團內學生的書法以及繪畫作品已在各類比賽中多次獲獎。在課堂與社團相結合的模式下,大部分學生均能夠積極投入到美術教學活動之中。
2.以親自動手實踐的方式來感受美
色彩是美術作用于人體感官的直接體現,引導學生認識色彩是培養其審美能力的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工作。通常情況下,這部分工作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實驗來完成,讓學生正確、高效的掌握美術知識也是其進行更深層次美術學習的前提。以“間色”這部分知識為例,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很難明白“間色”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而組織一次“顏色混合”的小游戲,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便能夠準確了解“間色”的含義:紅色液體與黃色液體混合便能夠成為橙色;藍色液體與紅色液體混合能夠成為綠色。
上述過程對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均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然而色彩方面的知識也是學好美術所必須要掌握的。
相較于語文、數學等常規文化科目,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對于色彩、美術作品的感知將會形成直觀、立體的審美體驗,而將其進行整合運用,也能夠為其后續的學習、成長打好基礎。筆者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希望對進一步推進小學美術教學改革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