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瀠
(大慶第一中學)
近年來,隨著公民的使用便利性需求、企業的卓越性追求等方面的拉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各種新型互聯網“黑科技”顛覆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拓寬了人們的言語自由,給了人們對社會事件發表看法的新途徑和監督的新方式。然而,網絡言語自由若是無法正確使用,會帶來一些網絡副產品。其中,尤以網絡暴力最為嚴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滋生了一些轟動網絡的“事件”,網絡暴力作為一種新型的語言暴力,基于其互聯網語言暴力的特征,給法律的規制帶來了挑戰。
“網絡暴力”一詞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詞匯,起源于2006年。關于網絡暴力,不同的學者的認知有所偏差,筆者認為,網絡暴力中,其場所不僅僅限于互聯網,“網絡”除指在互聯網上發生外,還指由互聯網引申而出的其他場所,包括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侵擾行為等。“暴力”一詞即我們通常認知的語言暴力。
與傳統的現實暴力相比,網絡暴力具有以下特征:暴力主體具有隱匿性,暴力場所具有虛擬性,暴力危害具有深遠性。
1.暴力主體具有隱匿性
任何一場網絡行為中,參與到其中的網民數量都是巨大的,在網絡交流中,網絡主體大多是匿名使用,互聯網用戶現在采取的是“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法律政策,后臺的實名對于大多數的網民來說遙不可及,僅是作為平臺內部使用和監管需要,并不對外開放。網絡這種虛擬性,讓大家脫離了平時的局限性,在網絡里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多數人僅憑臆測和猜想進行發言,罔顧事實,隨意煽動網民的情緒,并爭取道德制高點,一旦爭取到制高點就開始用合理的語氣進行評判,對與自己觀點相違背的人進行攻擊。
2.暴力場所具有虛擬性
網絡暴力的場所是互聯網組成的網絡世界,是一個由計算機硬件和各種代碼通訊組成的虛擬世界,在這個空間的一切信息不過是一個個代碼組成的,在這種情況下,為暴力主體的身份隱匿提供了便利,也是網絡暴力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部分網絡暴力行為會產生一些現實影響,如非理性的現實侵擾等,其是網絡暴力的后續延伸,總體來說,暴力場所具有虛擬性。
3.暴力危害具有深遠性
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之特性,一旦暴力成型,可以快速地傳播開來,且目前無有效的方式可以隔離,使得互聯網會給人造成多重傷害,既有直接言語上的傷害,又有可能會產生被害者住址、工作等隱私被侵害之傷害。這種傷害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之長,遠超其他方式,并且還會帶來其他不可估量的后果。
1.“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顧名思義,就是以人力作為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人肉搜索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但其原理可追溯至多年以前,在網絡未出現的時代,托親朋好友打聽某事或者某人的下落等,這種行為已經具備了人肉搜索的雛形。我國自21世紀初開始有了人肉搜索,起因是網絡上的事情引發了人們的熱議,網友自發地或有組織地進行搜索、曝光,內容涵蓋住址、個人信息、車輛違章、開房信息等隱私信息,被動地接受人們的評議等,從而引發了當事人的自殺。我們認為“人人都可以進行評價,但不能人人都做警察”,在日漸非理性的人肉搜索中,人們將其當作了一場集體參與的無須負責的“狂歡”,在上面肆意地挖掘著當事人的信息。即使是在信息化的時代,任何人也應當擁有保留自己隱私的合法權益。
2.“惡意語言攻擊”
網絡暴力的主體基于行為的隱匿性,降低了法律在網絡活動中的警示作用,也使得行為主體認為可以不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導致語言暴力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言論、圖片等載體的行為。而網絡管理者進行篩查具有嚴重的滯后性和局限性,無法也無力去規制網絡暴力行為,使得網絡成為暴力的溫床,各種無端辱罵隨處可見。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網絡暴力現象橫生的主要原因,既有當代網民自我辨識能力差,對一些社會現象無力辨識真相便盲目跟風,又有我國當前對網絡暴力的立法不到位之原因。當前我國對網絡暴力的規定較少且不系統,我國刑法中規定了,網絡暴力行為涉嫌誹謗罪和侮辱罪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取證困難,實際遭到追究的網絡暴力行為少之又少。即使有民事救濟可以申請,但不管是賠禮道歉、恢復名譽亦或是賠償損失,都難以真正達成法律之目的。目前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司法實踐中賠償金額低,犯罪成本低,難以真正抑制這一犯罪現象。
1.完善相關法律框架,構建專門性法律
網絡暴力的前提是個人信息被泄露,這也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下人們個人隱私保護的弊端,構建專門性法律例如“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等法律,可以有效針對網絡上肆意泄漏他們信息的行為,也是其他規制手段的基礎。應就個人信息的范圍、網絡平臺利用界限、保護途徑和違法追責等方面進行規定,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在《刑法》中增加專門的罪名,打擊網絡暴力,必須有法可依,要想實現真正有效的打擊,必須從《刑法》層面進行規制,我們國家在2013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即是對一些網絡暴力行為的規范。
2.加強運營商監督力度,提高準入門檻
網絡運營商和網站監督者作為網絡社會的管理員,在提供基礎的網絡服務的同時,有義務對網絡進行監督,及時發現侵害公民個人權益等網絡暴力現象。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會看到大量的網絡暴力行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網絡運營者與犯罪主體的共謀。一般來說,對于符合入罪標準的網絡暴力行為,均表現為在網上存在大量跟帖或者轉發等行為,網絡運營者完全可以根據風控的最低標準進行小范圍的篩查,防止事件的進一步的發酵。但由于網絡運營者為取得高額的流量和人氣,對于此類事件非但沒有進行實質性審查,反而推波助瀾,導致了一起起令人震驚的網絡暴力事件。因此,應加強對于網絡運營商的監督,提高準入門檻,成立行業協會,形成行業自律組織,讓行業規范、合理的運行。同時,要求運營商制定詳細的信息審核機制并交由主管機構審核,并加強對于不嚴格執行審核機制的監督檢查。
3.明確犯罪主體認定
網絡暴力難以控制,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犯罪主體的認定難,在司法實踐中,亦是公安取證之難點。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眾多,不能將每個參與者都予以處罰,這樣違背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也不能將犯罪主體規定過窄,不然打擊范圍過窄。一般來說,在網絡暴力中,可區分為“意見領袖”(廣泛活躍在網絡中,并對他們的時間提出看法并能夠施加影響之人)、積極參與者、其他參與者。應對參照刑法中對于聚眾犯罪的處罰原則,對于首要分子應嚴厲處罰,對于積極參與者視情節嚴重決定是否處罰,對于其他參與者則不追究刑事責任。
網絡暴力作為一個新興的熱點事件,本文從法律層面進行分析,對納入《刑法》規制進行了討論并試圖提出解決方案,在目前用戶爆發式增長的互聯網時代,要想對網絡暴力的規制立竿見影,就要提高違法成本。當然,網絡暴力的本質是多學科的復合體,不是某一個學科可以獨立解決的,一方面,我們要從法律角度進行規制;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提高互聯網使用主體的思考理性,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推廣人文理性、法治規范、社會公德,讓大家心中存一分對他人隱私的尊重,存一分對法律的敬畏,存一分對美好社會的期許。網絡暴力才可能會真正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