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賢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節日,中國更是如此,一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春節。有的源于對某人或某事物的紀念,如端午節。有的則源于國際運動者的倡導,如母親節。我國的國慶節當然源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一天的紀念。現如今外來文化廣泛傳入,網絡資訊發達,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樣化已成為主流,眾多繁雜的信息每天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使人們無所是從,尤其是新環境下成長的青少年對愛國主義的接受度、認可度較低,愛國情懷日益甚微。愛國主義精神不能自發形成,需要培養和弘揚。
國慶節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祖國建立而設立的節日,所以立足節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及其合理也是很有必要的。節日的精神標識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感訴求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構筑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才將更加有利于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國慶”中國自古就有,本指國家喜慶之事。西晉陸機《五等諸侯論》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古之國為君主之國,一家一姓之國,故國慶總與皇帝即位、誕辰有關,現為我們國家建立的紀念日,舊有的“國慶”增加了新的內涵。
現在的國慶節雖不像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但其蘊含的愛國精神卻是自古有之,它和傳統節日一樣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增強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先秦屈原有“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九歌國殤》)之句、南北朝鮑照有“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代出自薊北門行》)之聲,唐之戴叔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塞上曲二首》)、宋之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病起書懷》)、明之于謙“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立春日感懷》)、有清之徐錫麟“直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出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直至近代董必武亦有“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之句,可見在中國的歷史上,愛國詩篇數不勝數,愛國人士不勝枚舉,愛國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和道德基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民族自尊等對一個民族的發展和維系作用重大,是每個民族都極為重視和強調的。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通過節日禮俗展現出社會風貌和民族風貌。從這一點來說,立足節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則至關重要。以節日為宣傳平臺,既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又能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
中國共產黨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愛國主義的大力提倡者和積極踐行者,愛國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重要的規范之一。十八大之所以提出要將愛國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因為愛國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之一。在新時代我們要反對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優越感,要同國際主義相聯系,既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又是一個國際主義者,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017年10月18日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是造就和諧社會的文化動力,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不能忽略節日這一文化動力。
習總書記在2018年9月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凡是一個時代強調的,必是這個時代缺少的或是這個時代所必須的。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解決當下面臨的時代問題,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更加有利于鑄就民族精神,也能有利于解決我們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需要一個契機,宣傳愛國主義教育需要一個平臺,人民群眾的愛國精神訴求也需要一個燃點,節日的情感價值內涵需要宣傳。立足國慶節宣傳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疑是絕佳的時機,使人民大眾的愛國情懷和濃濃的節日氛圍交融在一起,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力更能深入人心。
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節慶的精神標志,國慶節它的精神標識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是對愛國精神的提倡和弘揚。正如民俗學家所講,節慶活動不僅是一種歷史現象和經濟現象,亦是一種文化現象。結合國慶節來提倡愛國精神,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向世界展示一個自信的中國,一個有光榮文化傳統的中國。這種結合也向世人透視出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中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平時代的來之不易,我們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將更有利于與在人民群眾心里扎根發芽。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的構筑中國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在過去彰顯其價值,在當下、在未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立足節慶活動進一步宣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國節慶的精神指向成為群眾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種自覺訴求,進而達到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提升國民文化自信的目的,推動愛國主義的時代傳承,同時更有利于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