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醫學院)
“大數據”(Big Data)絕非近年來的新發明,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在人類生產方由工業技術向網絡信息技術躍遷的近20年間,海量態勢增長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各領域數據量的突出發展態勢。在這一背景下,大數據對高等學校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創新的應用價值也愈發彰顯。
相比于一般數據而言,大數據的顯著特征是三個方面:數量(volume)、速度(velocity)、種類(variety),從根本看,大數據作為一種數據集合,在網絡時代愈發彰顯出巨大應用價值。第一是大數據不僅被生產,更可以通過網絡的扁平化、及時化的功能,被迅速分享,更重要的是,借助數據挖掘技術,這些大數據經過進一步的過濾分析,其可以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信息參考。第二是大數據具有無可比擬的速度。相對于以往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紙質檔案信息和內部網站的學生學籍、成績等信息,大數據具有更新及時的特征,即時地與學生的教育管理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系統相關聯。第三是大數據的數據類型涵蓋廣泛。從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視角看,大數據不僅包含學生的家庭住址、性別、姓名等傳統型數據,還包括基于網絡技術傳輸而生的數據,如學生登錄“易班”等紅色網站注冊上傳的即時數據,更有使用“微博”“微信”“抖音”“QQ”等社交媒體平臺而生成的網絡日志、用戶評論、點擊量、閱讀量、轉載量等交換數據,等等。
一是利用大數據創新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方法與手段。有研究對高校應用大數據創新學生綜合測評數據體系進行了探討,指出可以對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行為動態數據進行搜集,通過數據模型進行比對分析,旨在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進行形成性評價、課程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決策參考。
二是利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判方式。研究指出,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搜集,從而形成基于事實認知、思想認同、行為踐行、價值判斷等多維度的數據分析,為高校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研判借鑒。
三是大數據視域下輔導員素養提升研究。研究指出,大數據互聯共享技術可以將輔導員從日常冗雜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將工作重心放在大學生思想教育與高效管理上,特別是強調了大數據生態下高校輔導員組織架構的重構與數據庫共享方略的更新。還有的研究從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成長的視野出發,將數據意識與素養作為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應該涵養的重要維度之一。
在大數據生成的信息浪潮沖擊下,網絡輿情成為挑戰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面臨的時代新課題。在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面前,黨和政府對于傳統媒體輿情的搜集、管理和引導手段,其滯后性、單一性、碎片化,大多已不再適用,甚至有可能會引發“信息孤島”效應,特別是在魚龍混雜的大數據背后,往往隱藏著熱點事件發酵膨脹成網絡輿情的可能性。為了有效掌握高校的網絡輿情發展動態,就需要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高校聯動,建立起統一的、動態化的高校網絡輿情監控。一方面,要強化黨政主流媒體對高校網絡的輿情引導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專業的網絡建設與監管技術,破解網絡匿名性和流動性帶來的數據隱患,對大學生生產和發布的網絡數據進行及時搜集和分析,從中提煉和監控熱點事件、思想動向,并對互聯網數據進行全面科學的過濾審查和監督,必要時采取輿情預警與干預制度,從而為高校掌握網絡輿情變化,研判學生思想動向提供參考。
相對于以往高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其數據一般是線下生成,依賴以院系班級為單位的人工采集錄入,不僅耗時長、事物龐雜,而且動態更新較為困難。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深入,雖然眾多高校引進了教務管理、學生管理、后勤服務等子系統,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這些數據的共享、更新和調用往往出現條塊分割的問題,并沒有形成大數據技術下的信息整合與共享,更無法進行各部門協同育人。基于此,高校應結合自身的校情和學情,從頂層設計高度,對內部各部門的數據平臺進行整合,并進行數據建模分析,切實發揮大數據在學生日常選課、生活消費、網絡社交、網絡政治參與方面的信息情報功能,為各個部門創新學生教育管理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以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以及黨團組織等有關人員,是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和主要力量,在大數據時代,這支工作隊伍的數據素養如何直接關系到高校應用大數據創新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如輔導員隊伍是否能夠根據反饋的輿情信息,通過學生點擊量的熱帖以及關鍵詞,分析研判學生思想動態并制定應對方案;黨團組織能否動態跟進“共青團中央”微博等主流意識形態平臺,將熱點事件進行轉載或重新編輯,推送給大學生群體,并根據后臺訪問統計量進行教育引導。為此,高校應通過學工隊伍的課程化建設,設置數據素養培訓的相關課程和講座,通過輔導員沙龍等形式,分享相關的大數據分析應用案例,提升學工隊伍的數據素養,樹立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意識上的工作自覺,有效應對大數據語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的實踐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