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進程,中國經濟已全方位、多層次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的藥品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或國外藥品進入中國,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準確翻譯藥品名稱,目前還是譯者常常要面對的問題。胡庚申教授在全球生態文化學術思潮下提出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藥品名稱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起步于2001年,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是目前翻譯研究中較熱的領域。胡庚申教授在其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中以達爾文適用于自然界的進化論“適應”和“選擇”學說引入到翻譯學研究,借用“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開創了譯學理論研究的新視角,也就是,從生態學的視角對翻譯作描述和解釋(translation studies for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其構建的“翻譯適應選擇論”體系,從“適應”和“選擇”的視角解讀翻譯過程。翻譯適應選擇論以“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主題概念為基調,利用作為人類行為的翻譯活動與生態學中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法則中的類似性,引入生態學的觀點和概念,對翻譯實質、翻譯過程、翻譯原則、翻譯方法等做出了有力的解釋,將翻譯描述為譯者適應和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翻譯就是不斷地適應與選擇,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中須從多維度不斷地進行“適應”與“選擇”。
1.翻譯生態環境
生態翻譯學特別強調翻譯生態環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和譯者的適應與選擇。翻譯生態環境是指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總體環境,范圍非常廣泛,從大范圍說,與翻譯行為有關的自然經濟環境、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譯者以外的諸要素都可以說是翻譯生態環境的內容,具體指原文作者、原文、原文讀者、源語文化、譯者、譯文、譯文讀者、譯語文化、翻譯發起人、資助者、出版者、委托者、營銷商、編輯、譯文審查者、譯評人、營銷者、版權人等,共同組成翻譯生態環境,相互制約。翻譯生態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是譯者全方位、多角度適應與選擇的前提和依據。因此,翻譯的實質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過程是譯者不斷適應和選擇的循環過程,制約該循環過程的是“適者生存”。翻譯策略的采取是譯者選擇和適應其所處翻譯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翻譯活動的主導,譯者需要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語言、交際、文化等不同維度不斷地適應和選擇,直到找到最佳譯語。
2.適應與選擇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是翻譯行為中主體與外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譯者不僅要適應當時所處的原文的文體、語言、譯文目標讀者等典型要件的生態環境,還要顧及生態環境中所呈現的其它各要素,從而實施對譯文的選擇。
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本原則是“適應與選擇”。“適應”是選擇性適應,“選擇”是適應性選擇。翻譯過程中的“適應”和“選擇”由譯者完成。醫學藥名翻譯是指譯者將一種語言的原藥名所傳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源語與譯語藥名的目的都是為了傳遞信息,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翻譯藥名,譯者要以目的語語言及文化為取向,盡可能向讀者靠近,取得和原語一樣的功效。現在從以下三個維角來討論翻譯醫學藥名時的選擇和轉換。
1.從語言維的適應選擇
語言維的適應選擇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和轉換。翻譯作為一種語言的使用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語言適應和選擇的過程。由于語言與民族思維方式、心理意識、表達習慣、歷史傳統、習俗信仰、地域風貌等因素密切相關,選擇和語言不可分離。就藥品名稱而言,譯者不僅要考慮語言詞匯本身的涵義,還要考慮在語言交際和運用中各因素所產生的實際含義。譯者面對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想要得到質量較高的譯文,譯者必須熟悉兩種語言系統,不僅要適應源語讀者的語言環境,還要適應譯語讀者所處的語言環境,包括譯語藥名的風格、表達習慣和技巧等,關注語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的適應、選擇和轉換,譯出恰當的藥名。
例1.消風散:Powder for dispersing wind evil
析:該藥英文藥名客觀陳述事實,語言質樸自然,表達方式直截了當,信息明確,邏輯清楚,易于記憶,突顯了商家的自信,足以讓西方消費者相信其產品的質量。
例2.Bufferin cold:日夜百服嚀
析:這是一種治療感冒的藥物,譯者在對原文意義徹底理解的基礎上,借助想象、讀音及漢語的特點,恰到好處地把原文的景致、意味重現了出來。字詞意義簡單明了,提醒患者白天晚上服用。中文字“百”還可表示百分百的有用,“嚀”與“靈”同音,表示確實很“靈”,一服就靈、就有效。這是中國老百姓愛聽愛用的詞,自然對藥品產生了信賴感。
2.從文化維的適應選擇
文化維適應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翻譯涉及兩種語言,更涉及兩種文化。文化是個廣義詞,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傳播,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詞語在實際運用中所蘊含的意義與其存在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們對同一個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和聯想。英漢兩種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較大差異,不僅涉及到語言符號,還涉及到非語言符號。德國功能語言學家諾德(Christiane Nord)說:“翻譯即文化對比”。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還要考慮譯語文化的閱讀習慣,有時可能需要適當、靈活的變通或添補才能準確傳遞和闡釋雙語文化內涵。
醫學藥名也是一種文化產物,也蘊含著各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哲學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觀點、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西方文化中,人們習慣抽象思維,而中國文化中,人們習慣形象思維。譯者要充分考慮外國文化的特征和本國文化的特征,在文化與文化之間有碰撞時,趨利避忌,揚長避短,進行有效轉換。
例3.Concerta:專注達
析:這是治療多動癥的藥,中文“專注達”意思是服用后能靜下心來,專注做事。“達”指能達到療效。為了迎合中文讀者的文化心理,譯者根據原藥名的涵義,結合漢語消費者對藥效的心理期盼,在語言形式上作了靈活改變,譯為“專注達”,表明該產品的藥效,自然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的注意。
例4.Prozac:百憂解
析:這是治療抑郁癥的抗抑郁藥,人生的憂愁應該沒有一百種,即使上百種,此藥也可解。譯者將中國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對原文語言形式進行創造性改變,提煉出譯名“百憂解”。譯者創造的不僅是一個很有力度的詞語,而是暗示藥品質量、療效非同尋常,完美地體現了漢字的會意性或圖像性,傳遞了產品的獨特魅力,使譯名具有吸引力,促使消費者購買。
例5.Seroxat:賽樂特
析:這也是一種治療抑郁癥的抗抑郁藥。為了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譯名要符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慣和社會風俗。譯語“賽樂特”,在漢語文化中,其含義是“賽”過“樂”,吃了該藥會讓人非常開心、快樂。譯名體現了漢語語言的音義美,凸顯了藥品的宣傳力,易于被消費者認同、接受,實現了藥品名稱翻譯的文化轉換。
3.從交際維的適應選擇
交際維適應選擇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選擇和轉換。由于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實際上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跨文化交際。作為一種交流活動,從語用學角度看,翻譯就是譯意,“意”指意圖,即原語作者的意圖。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轉換語言信息和文化內涵外,還要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到體現,以及是否根據源語提供的信息,實現了原語交際意圖的轉換。
例6.鼻敏靈:Nasalin;頸椎靈:Cervilin。
析:這是某醫藥公司生產的中成藥,譯者分析了國外消費者的認知環境,從交際維入手,看來是參照類似Penicillin和Aspirin等藥品名稱的英文組成,以原詞提供的信息為依托,以拉丁詞nasal和cervix為詞干,將這兩種藥品的名稱分別譯為和“Nasalin”和“Cervilin”,巧妙表達,擺脫了原文字面意義的束縛,大膽創新,對原譯名進行了歸化翻譯。譯名簡短醒目、通俗易懂、音律和諧,讀起來也順口,符合西方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例7.Aprovel:安博維
析:這是降血壓藥,“安博維”含有讓脈搏跳動處于安全值內,起到維護穩定的作用。讓消費者一看到藥名,就有藥能維持血壓穩定的感覺。
例8.Tagamet tablet:泰胃美片
析:這是一種抑酸、治療胃潰瘍藥物。漢語中的“泰”也是一個吉祥字,表示“安泰”。類似這樣的佳譯,充分傳達了交際意圖,實現了原語的交際功能,具有明顯的促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會贏得顧客的青睞,刺激了購買欲。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類交際活動的積淀,文化以語言為媒介進行傳播,語言、文化、交際相互關聯。翻譯生態環境由多因素組成,彼此有機聯系、相互聯動。翻譯是譯者為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進行的選擇活動,譯者須從整體翻譯生態環境出發,適應譯語環境特征,選擇符合目的語語言規范、文化及讀者心理期待的譯文。
藥品名稱翻譯是一個不斷適應與選擇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綜合考慮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多維度的適應與選擇,通過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選擇適應消費者物質、心理、社交及語言語境的最佳譯語,使藥名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激發其購買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