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陽學院外國語學院)
國家精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為中國開放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的出現將E-learning和傳統的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形式相結合。經過為期一年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朱梅華團隊發現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往、領導能力均有所發展。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使得線下課堂活動成為線上學習的延伸,更能有效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而優質豐富的學習資源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關鍵手段。但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重大創新,就會對教師的信息素養產生新需求。教師對新技術抱有期望的同時,應清楚意識到現有高校課程網絡資源教學獲取、設計、應用和影響仍處于較低層次,亟待通過整合設計與混合應用提升其教學應用水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素養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熱議話題。秦美娟、何廣鏘將教師信息能力細化為獲取、評價、處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并從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兩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進行了探討。楊琰,胡中鋒針對這一現狀,明確指出人們要培養主動能力,尋求、評估、整合、創新信息以來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信息素養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它包含信息獲取、處理的認知技能;計算機素養技術;及解決問題的理念。當前的文獻多從宏觀角度探討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路徑,本文依托豐富的線上資源,從微觀角度、立足課堂實際,為民辦院校教師提供資源整合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思路。
2013年,在教育部推動下,中國慕課建設開始起步。中國慕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到精。目前,12500門慕課上線,超過2億人次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學習慕課課程,65000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在線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組成部分,并和線下實體課程有機融為一體。
1.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獲取
“智能+教育”正在開啟教育的未來。民辦學院教師在面臨資金投入有限、技術難度操作難、人員配備缺失、備課任務重、教學任務多的普遍難題下,對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獲取主要依賴于教師共享和自主查尋兩種途徑。
教師共享教學資源得益于校內或校外教師線上互動交流群或公眾號。在教師資源共享方式下,教師一般獲取信息的方式較為被動,即便在互動群中,尋求幫助,也很有可能陷入消息無人問津、“石沉大海”的窘境。因而,教師應提高信息查詢意識、掌握信息獲取渠道,積極主動網羅信息資源。
教師可幫助學生實施課程共享、網絡直播、實時互動。借助線上慕課,教師可隨時隨地開課。MOOC中國(http://www.mooc.cn)、慕課網(http://www.imooc.com)、愛課程(http://www.icourses.cn)、中國大學Mooc(http://www.icourse163.org)、好大學在線(http:www.cnmooc.org)、學堂在線(http:www.xuetangx.com)、智慧樹(https://www.zhihuishu.com/)、中國外語高校慕課平臺(http://moocs.unipus.cn/) 等大規模在線開放學習平臺均提供了完整、系統的課程,彌補了不同地區的教育教學水平差異。民辦學院的學生可以和知名高校的學霸一起學習,讓優質教學資源惠及每一位學生,從而開啟一條跨時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2.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甄選。慕課的出現,使使用者在受益教育公平的同時,也淹沒在海量的信息數據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自我信息甄選能力,學會并指導學生“去粗取精”,選擇“金課”質量的慕課。國家精品在線課程、專題網站課程是教師甄選課程是可以考慮的兩個切入點。
教育部自2018年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之后,在2019年再次認定80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十二五”期間,《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出臺,為高質量的教育課程資源保駕護航。而高校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其評選條件,優先選擇這些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教學梯隊完整、教學效果顯著的優質“金課”。
此外,慕課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而面向廣大英語學習者,教師既可以利用外研社打造的U講堂這一教師教育平臺進行教學技能和理念的提升,也可向學生推薦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根據需求完成語言技能、文學文化等版塊的補充學習,同時更建議教師使用配套的云教材進行課程監控、課外拓展、在線測試、教學評價等立體化、全方位、專業性的線上資源融合。
3.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合。無論是線上慕課還是線下教材,歸根到底都是要回歸教育教學本身,使教學活動落地、切實為教學服務。教師可依托校本資源、引進數字化教學管理等方式,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教育服務水平,使學生獲得更有價值的深度學習。在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英語教師綜合理論的運用能力,才能充分體現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價值。選材內容既要符合課堂內容主題、又要有深度的積累。
4.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智能教學軟性的利用,也是教師對于信息應用的關鍵體現。以智慧教學工具“藍墨”云班APP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在資源模塊中上傳教學資源,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教師可將有價值的網上信息,直接復制鏈接、分配到設置好的教學單元中,實現邊收集、邊整理、邊備課的一鍵式即時歸納效果;此外,資源的推送應當環環相套,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實際情況,選擇“上傳但不發布”或“定時發布”,配合課堂教學進度。教師利用軟件也可在后臺查閱學生學習情況并“提醒”未學習同學,實現課堂教學進度和信息技術的結合。
1.線上導學。教師可利用教學軟件設計調查、訪談活動,了解學生學習需求,根據其所需及教學大綱,依托優質慕課平臺素材,設立明確合理的課程目標,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辨問題的設置。例如,根據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正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結合土木專業同學的學科特點,教師可在課前推薦學生觀看人民網慕課課程《巔峰——港珠澳大橋工程紀實片》,體會工程建設者的“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進而對比單元話題“Brooklyn Bridge”建設,導出單元主題determination。
2.線下討論。對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師所采用的翻轉程度應有所差異,教學目標也因人而已。以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為主、促進其研究性學習的班課,可考慮完全翻轉課堂,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突出結果導向,鼓勵創新;而在核心課程大容量班級中,更建議課程設計充分考慮“網上原住民”的認知特點,促進個性化學習。教師完成“傳授型”向“引導型”角色過渡,開展協同學習的探索,在課堂內組織起有效討論,鼓勵學生間進行有效合作。對大綱要求的知識點進行討論,以學生提出問題為主,教師補充問題為輔,鼓勵學生相互質疑和解答。對于翻轉課堂中的思考題,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有聲思維訓練,注重思路和替換過程。最后闡述相關話題并進行現場演示。
3.線上大數據。真正的混合式教學,需要教師完善慕課質量管理和學分認定制度。讓高質量慕課真正融入大學課堂。對于英語基礎差、進度緩慢、接受慢的學生,教師可利用優質慕課,規定學生完成“先修課程”(如UMOOCs平臺的《實用大學英語語法》),并通過測試。而線上課程的測試成績視為學生線下平時成績的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教學軟件中可以實時記錄并反饋學生課堂行為記錄,實現數據驅動的教、學,為教師提供精準化評價、個性化引導,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在信息化時代會第一時間在線反饋至教師,輔助教師做決定、提建議。評估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手段。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踐從平臺、學校、教師、學生不同視角分析,高效利用慕課大數據進行教學研究,以教促研,教學研立體化發展。
1.轉變教學理念。面向未來,我們要推進慕課快速發展,轉變教師教育理念,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要充分利用好慕課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一定要“建課”,在條件不成熟的地方高校,教師完全可以“用課”。教師在“拿來”的同時,要學會優化,將MOOCs精細化為SPOC,從而將慕課資源和校本課程合二為一,提煉出更契合本土學生的需求、特點和課程要求的“混血”課程,更好地服務本校學生,“用好”慕課。
2.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在完善教師自我信息素養的同時,應在“用課”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在大眾傳媒環境下,提高其媒介素養,教會學生如何選,如何學,如何組織和利用信息,如何監督自我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基于優質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教師甚至可以創造性地采用導師制研討的形式,搭建教師與學生零距離溝通渠道,深度幫助學生搜尋信息到整合輸出,切實解決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問題,助理高質量人才培養。
3.共享信息,拓展“混合”內涵。混合式教學不僅包括于線上資源應用和線下課堂討論的混合,還是課堂教學形式的混合(如就地循環模式、實驗室模式、翻轉課堂、彈性模式等),更是開展跨地、跨校的協同教學的創新應用模式。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媒體的先進性,而應利用豐富的媒體,盤活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而精品資源在線課程的應用調查匱乏;對精品資源共享課評估分析不夠;缺少自營共享課的規劃、實施、管理的分析總結等也是當前混合式慕課應用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