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玫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中心學校)
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當然,對于學生來講,美術教育屬于他們接觸美學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抑或是小學生觸及美學的最基本的、唯一的手段,美學教育對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涯或是其他學習過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意義。
1.美術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術,即美學。教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美、描寫美、表達美,這對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建立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極其重要。在心理學上,相關研究表明:在兒童成長的18周歲以前,是其人格塑造以及形成的重要時期,而18周歲以后,兒童的人格相對來說會成熟許多,8~14周歲的時候,這時候是兒童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但其對于美的認識往往又是人格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這個時候的兒童美學塑造對于其審美情趣的培養往往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理所當然的應該教學和引導學生去發展和理解以及描寫和抒發美。我們所言美學實際上是內在與外在以及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有效結合,因而對于無論任何一種美來講,只要是能夠做到從心底的發現及理解,那么都是可以運用畫筆來描寫和刻畫的,最終,我們要求,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在要注重小學生美學繪畫表達的同時,又要重視小學生的情感表達及教育。
2.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美術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我們以往傳統的美學教育中往往更注重學生書本及基礎知識的灌輸、理解和運用,因而,以往的教育中培養出了一大批理論型人才,但卻很少有實際操作能力強的高級技工。原因就在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出了偏差。對于美術教育來說也是這樣。美術當中的“術”字體現出來的就是“思通造化、隨同而行的這樣一個理念,‘術’”即運和動,同時也含有動心、動手和動腦。美術教學中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給予學生動手的時間,這有助于學生感悟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升其審美能力以及認知能力,那么,其實踐動手能力的形成也有其關鍵時期。
1.改變教學理念
教師是傳統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都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這樣一來,在美術教育中其教學模式就比較單一,并且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給學生灌輸的也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又很容易致使小學生的思維逐漸僵化,沒有辦法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能力。那么,目前的小學美術教育就需要發揮出小學美術教師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因而又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和創新實踐。比如,像我們在《流動的顏色》一節課中,教師運用理論知識給學生講三原色,這時候學生就很犯難,到底該怎么理解三原色,所以我們可以提前準備顏料給學生當堂調色,讓他們觀察顏色的變化,那就有學生要問,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候教師就需要給學生講解三原色的原理和形成過程,以及變化的規律,緊接著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2.創新教學模式
現如今互聯網教育尤為普及,因此小學美術教師也可以借助有網絡或者是多媒體設備來給學生引導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的利用其所有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打開視野,同時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創新意識,舉個例子,在我們講解《富春山居圖》的時候,明確地給大家展示出富春山居圖的景象:初秋的富春江兩岸峰巒疊嶂,四處都是飄落的樹葉和稀疏的村落,圖上有平坡、亭臺、漁舟和小橋,并且又給學生講解《富春山居圖》的出處和作者在這幅畫中具體想要表達的意義,讓他們認真觀察,深切體會畫中的美和動人之處,激發起學生的創作靈感。
綜上,我們說小學美術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具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又結合實踐教學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給學生開展一系列豐富的美術課外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創作意識和創作靈感以及興趣,促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及增強,給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全能型創新性人才,充分發揮出美學教育的影響作用及彰顯其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