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衛
(青島文昌小學)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動手實踐的最大動力。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學習過程中又難以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小學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將無法得到有效激發,學習效率難以顯著提升。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綜合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動手操作教學,將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快速集中,并在充滿趣味性的實踐動手過程中,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組織者與參與者的教育角色,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豐富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課堂積極性快速得到調動,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奧秘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常規的理論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嘗試運用一個木條制作長方形,計算周長和面積后,再將其拉成一個正方形,觀察周長與面積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硬紙條與圖書釘釘成長方形,分別測量長和寬,計算周長面積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過程,將更好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將帶著濃厚的求知欲,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實物操作、表象操作以及符號三個操作方面出發,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科學習中進行實物操作,促成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同時,也為表象操作與符號操作做好充分準備,這一動手操作教學過程的開展,與新課標提出的“做數學”不謀而合。除此之外,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能力不足,思維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游戲”與“實踐”中,發掘數學規律與數學法則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知識內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切教育時機,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與發現數學規律,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拓展數學思維。
1.準備充分的教具
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準備教學工具。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征,所需要涉及的教具主要包括了計數學具、計量學具以及幾何學具幾大類。在教具準備過程中,要選擇符合小學生認識能力與學習興趣的物品,并要確保學生在利用學具進行動手操作過程中不會對自身健康安全造成威脅。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教具準備,如樹葉、彩紙、膠水等,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感,感受到自己在動手操作中的主體地位。
2.動手操作的有效指導
小學階段學生好奇心強烈,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采取有效的動手操作培訓與指導,提升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與實踐能力。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要以模仿操作為主要動手操作方法,為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示范后,再引導學生模仿教師進行操作,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進行觀察與指導,對學生操作過程中的不足進行指出,主要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要基于學生自身狀態,選取合理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嘗試,或者通過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動手操作,并對動手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發現與解決,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汲取能力。例如,在進行《年、月、日》一課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嘗試編制一年的日歷,運用自己喜歡的圖片作為日歷的封面,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自己生日以及其它具有特殊的日子。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日歷制作的過程中,計算每個月有多少天,有怎樣的規律,等等。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3.創造良好教學情境
良好教學情境的創造,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在較短時間里通過動手操作過程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創造出一個由零碎到整體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木棍,嘗試搭建起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面、邊進行觀察。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計算圓錐的體積。隨后,讓學生在圓錐中裝滿細砂,倒入圓柱當中,或者圓柱中裝滿的細砂倒入到圓錐之中。通過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概念。通過這種動手實踐場景的創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于面積的計算公式記憶深刻。除此之外,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注意教學活動的合理安排,并著重指導動手技巧,使學生在合理的教學情境中獲得動手能力的提升。
4.合理布置課后練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運用太多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基于此,教師可以合理利用課后時間,通過科學的課后習題安排,使學生在課后動手操作完成習題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點,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在課后習題布置過程中,教師要對以下三點進行特別注意:首先,課后習題的布置要與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相匹配,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即可以對習題進行有效完成,并鼓勵學生嘗試從多個角度理解習題,助力于學生系統知識體系的形成。其次,課后習題的布置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來完成,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在課后進行合作,廣泛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吸收寶貴學習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加深對理解的理解。最后,課后習題的布置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認知興趣,基于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拓展,使學生通過自我動手操作過程開展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單純地通過課堂講解方式進行知識灌輸,而要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的傳授,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新時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進行重點關注,引導學生通過教具學習知識等,推動小學生數學能力提升以及綜合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