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尉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積極建構知識結構模型,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通過構筑知識層能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搜索關鍵信息, 構筑操作層能讓學生掌握語篇的話題,構筑規則層能讓學生優化語言能力,構筑策略層能讓學生在推廣共享中提升實踐能力。 構筑整體化的知識結構模型, 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獨立閱讀的能力,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然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在教授閱讀方法的時候也不能過于死板。 我在教學中嘗試建構閱讀方法的知識結構模型,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究,逐步深入下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為了讓學生全面構筑知識結構模型, 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總結了有條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逐步遞進地提升學習能力,在閱讀中掌握相關的知識,提升閱讀技能。
在指導學生自主構筑知識結構模型的時候,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整個知識結構模型中的內核, 同時也是學生展開語言實踐時必須掌握的能力。 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搜索關鍵信息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 學生嘗試在閱讀時搜索作品的作家信息、 寫作背景和寫作特點,通過快速瀏覽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此過程中, 我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基本信息進行抽象總結,嘗試歸納整理出相關的知識點。
《春》是一篇詩情畫意,且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作品。 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嘗試引導學生展開關鍵信息的搜索, 并通過閱讀這篇文章自主構筑知識結構模型的知識層部分。 我鼓勵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并且提出了一些問題, 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作者分哪幾個層次來展現主要的內容? ”這個問題能讓學生認識到在閱讀的最初階段,要重視對文本的整體閱讀,要懂得怎樣通過閱讀了解文章中最主要的信息。 其次我又提出了問題:“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用了哪些手法,你覺得作品中哪些句子寫得比較好? ”這個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在整體閱讀后,還要圍繞文章中的關鍵性句子展開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抽取出其中的關鍵信息。 通過閱讀這篇課文,學生初步掌握了閱讀的基本知識,學會了怎樣抽取關鍵信息。
閱讀心理學研究認為閱讀理解涉及文本和圖式兩方面的因素,讀者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需要引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幫助其理解。 由此可見,在略讀中搜索關鍵信息的方法, 不僅能幫助學生抽象出相關的知識點, 同時學生獲得的知識點也能夠用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展開閱讀活動。
操作層指的是具體的語言運用方式, 我鼓勵學生嘗試掌握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 并給這些閱讀方法進行命名。 在學生展開閱讀的過程中, 能夠逐步掌握瀏覽、跳讀、略讀、誦讀、默讀等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我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 思考能夠采用哪種閱讀方式,然后嘗試通過閱讀把握語篇和話題。 這樣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僅只是懂得怎樣提取相關的信息, 更能懂得怎樣合理運用閱讀方法,把握好語篇話題。
在指導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的時候,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閱讀的知識層階段。 學生很快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這篇文章有了整體認識, 了解到這篇文章描寫了紫藤蘿的茂盛, 并且寫了作者在觀看紫藤蘿后獲得的人生感悟。 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操作層的階段來解讀文章。 我首先給學生介紹瀏覽、跳讀、略讀、誦讀等閱讀的方式, 然后提出問題:“假使要讓大家找出文章中描寫紫藤蘿的部分, 大家覺得應該選擇哪種閱讀方式? ”學生認為:“我覺得要選擇跳讀的方式,找出包含紫藤蘿的部分,而對于文章中作者感悟的部分,則要跳過去。 ”我又提出:“假使要讓大家找到這篇文章主要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大家認為要運用什么閱讀方式? ”學生認為:“我采用瀏覽的方式, 這樣能快速地找到關鍵信息,找出文章中的話題。 ”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對瀏覽、跳讀、略讀、誦讀等閱讀方法有所了解,而且也初步掌握了其操作方法。
在操作層的學習中,學生能掌握各種閱讀方法,也能明白自己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具體能給自己帶來哪些收獲。 在構筑整個知識結構模型的過程中,這能讓學生構筑基本知識層到規則層之間的橋梁, 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有了相應的規則,操作才能得以實現。 學生在操作層中只是初步掌握了各種閱讀方法,但是怎樣細化,并實施這些閱讀技巧,則還需要在規則層進行指導。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對比分析、 歸納整理等操作規則,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 這樣就能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技巧,能讓學生更科學、更高效地展開閱讀。
散文《背影》耐人尋味,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學生已經學會了怎樣通過略讀等方法掌握作品的話題。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怎樣細化閱讀方法,優化自己的閱讀技巧,并思考怎樣優化語言表達技巧,將自己讀到的內容表達出來。 我鼓勵學生思考怎樣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展開閱讀:“在這篇課文中, 作者前后多次寫到了‘背影’,你能分別將它們找出來嗎? 能否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作者為何描寫這幾次背影, 這幾次背影對作者的影響又有什么不同? ” 此外, 我還鼓勵學生思考:“‘我’對于父親的態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通過對比你能否找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和發展呢? ”通過這樣的實踐練習, 學生逐步掌握了怎樣運用對比的方式展開閱讀,其閱讀的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教學現象,教師雖然花了很多的功夫指導學生怎樣閱讀, 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卻并沒得到提高。 我在教學中嘗試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指導學生構筑知識結構模型, 讓學生在了解了閱讀方法后思考怎樣能細化實施, 這樣就讓學生自主思考怎樣為了實現閱讀目的而選擇操作規則,學生的自主性就會得到提升。
有了策略,方法才能成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分為公共策略和個人策略兩種。 公共策略指的是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作為顯性知識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傳遞和交流的閱讀策略;個人策略指的是閱讀個體最終采用的個性化語言運用策略。 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嘗試共享公共策略,然后再鼓勵學生嘗試展開自主總結,歸納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閱讀策略。
在教授《桃花源記》后,我組織學生展開主題探究,嘗試運用自己掌握的閱讀方法探究文章, 思考:“作者想要通過這篇文章傳達給我們什么信息? ”在學生自主閱讀后,我鼓勵學生展開交流互動,學生嘗試交流一下自己的閱讀策略。 有學生認為自己采用的方法很好,便提出:“我采用的是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我沒有單獨閱讀這篇文章,而是閱讀了一些介紹陶淵明的作品。 這樣我就能知道陶淵明是怎樣一個人, 他一貫的寫作風格是怎樣的。 再回到這篇文章的閱讀中,我自然就能更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了。 ”其他的學生通過這種互動交流理解了這種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于是就嘗試在自己閱讀的過程中也運用這種方法。 不少學生發現,這種閱讀方法十分適合自己,這樣學生就找到了個人策略,此時學生的閱讀也會有更高的效率。
學生在掌握了公共策略之后, 最終還是要將其總結、提煉成自己的個人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水平。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展開交流,將自己的閱讀方法推薦給其他的同學, 然后再從他人的身上獲得啟發,完善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方法。 這樣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 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我在教學中積極建構知識結構模型,讓學生層層遞進地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 進而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