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從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角度,提出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四個核心素養的建設。 四個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 是核心,它彰顯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強調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與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要求學生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 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綱, 它的落實要通過學生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來完成。 要落實好這個綱,教師就要樹立三個意識,做到兩個改變。
掌握學情是語文教學的前提。 設計課堂內容時,教師心中要有學情;落實教學行為時,教師要時時關注學情。 只有這樣,教學設計才能做到合理,教學的開展才能有針對性, 課堂才能真正做到 “以學定教、 順學而導”,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有些教師根本不關注學情,始終按自己的既有方法、死板套路教學。 比如有些老師進行文言文教學,講實詞時,總喜歡研究怎么教;講虛詞時,也只是光顧著講課時做到課內外結合、上下文牽連;講翻譯時,更是只管推行“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從來不愿意去問一句:學生的文言基礎如何? 他們掌握了多少實詞虛詞? 文言語感好不好? 而學生的這些基礎性學情,恰恰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前提條件。 缺乏這樣的分析,貿然率性而為,其教學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關于語文教學, 傳統的主導思想是教師通過字詞句段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新課標強調關注學生的思維, 培養學生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些老師的理解出現了偏頗, 教學行為出現了異化。 教學當中,重鑒賞分析,輕基礎知識學習;高考備考當中,重備考方法指導,輕閱讀理解、基本能力的訓練。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 是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到位。 新課程標準并沒有淡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甚至有些板塊還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能力的訓練。 比如 “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的“教學提示” 就明確指出:“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 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并聯系學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之上的,基礎知識不夯實,簡單的文段都讀不懂, 更不用說核心素養提高了。 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一些教師“緊盯”高考,急功近利,不注重知識的積累、文本的解讀、情感的體悟,只注重方法的引導,答題思路、答題模式的建構,偏離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軌道。 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積累基礎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慢慢增強了,文學素養也就提高了。
新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整合多樣化的學習內容,靈活運用主動學習并結合與同學結伴學習、班級研討交流學習、專題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敢于批判質疑,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 也就是說,語文課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放開讓學生自主研討,放開讓學生提“問題”,由于學生觀點、“問題”的不可預估性,有些教師缺乏自信,擔心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結論”無法評價,自己可能會被“掛”在課堂上,從而感到難堪,有失面子。 所以不敢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一切均按自己的預設進行,課堂死氣沉沉,只要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即可,至于效果如何,不去關心。 一堂課的深度與廣度,取決于教師內在的修行。 課堂倘若五彩繽紛, 教師一定要墨汁染色; 倘若天馬行空,教師一定要縱橫捭闔。 因此要消除這種心理障礙,教師必須要多讀書,常學習,勤體悟,苦練內功,充實自己。 同時,在備課上要下苦功夫,對文本要反復研讀,體悟文本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思,真正吃透文本,這樣就會自信滿滿,課堂不論遇到哪種問題,都會自如應對,游刃有余。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葉圣陶先生用自己教育教學的經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但是,我們的許多老師并沒領悟它的真諦,在教學實施中,凡是編入必修教材的篇目都要逐篇講解, 即使是選擇性必修的篇目也不敢有所遺漏,一旦有所遺漏,就會認為“任務”沒有完成,沒有盡到責任。 在這些教師看來,教學的任務就是一篇又一篇地把課文講完,課文講完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至于學生的能力是否發展了,素養是否提高了,好像與自己無關。 這種眼中只看到課文,沒有看到學生,沒有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的教師, 客觀地講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
新課標從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了18個“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內容由“教材”學習到課外閱讀,涉及面很廣。 老師若還堅守要把“任務”完成的觀念,即使累得精疲力盡,“任務”也是完不成的。 由此,要跟上新課改的腳步,教師必須要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觀念,拓寬教學思路,改進教學行為。
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 教師的任務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 比如一個單元,課文有若干篇,依單元要求,選準一篇課文,通過閱讀、理解,從情節、主題、結構等角度,引導學生讀懂讀透,使學生獲取相應的知識和觀點,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然后輻射到本單元的其他篇目乃至課外讀物,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空間和視野,開發了學生思維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1)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尋找“生活”。 創作來源于生活, 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作者把自己生活中的情景在讀者面前呈現,把自己生活中的感悟、情感拿來與讀者交流。 因此,讀出作品中的“生活”味,是讀懂作品的關鍵。每一篇文學作品可以說都流露著作者最真實的生活的味道,對于教師來說,發掘學生可知、可感、可品、可贊的生活滋味, 引導學生穿越時空, 走進作者的生活場景,產生真實的感觸,這樣就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感受到文本飽含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感悟到文學就是生活, 感悟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 學生有了如此感悟,就感到語文學起來還是有滋有味的,學習興趣也就濃厚了。
另外,將文本與生活對接,讓學生把自己生活的經歷帶進文本當中,設身處地,用自己的喜怒哀樂去感受體味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學習作品中形式多樣的塑造人物形象、展開情節、彰顯主題的表達技巧,學以致用,運用于作文當中,對于自己的寫作來說,無疑會有匪淺的受益。
(2)定位準角色,與學生平等對話。 傳統觀念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教師當“權威”,高高在上。 對于教師的觀點,學生即使有自己的見解,也不敢說出來,課堂的互動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實。 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強調師生“平等對話”,教師必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從“權威”的地位上拉下來,把學生推上真正的主體位置,讓學生有“身在現場”的感覺,真實參與。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激活所有的學習要素,融通課內外,打通讀思寫;才能馳騁自己的思維,大膽思考,大膽闡述。 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 在互動中體驗, 在平等對話中建構知識,積累言語經驗,最終會把這一切轉化為能力,生成素養。
師生平等對話, 教師要將自己融入課堂的討論當中,成為學生學習中的特殊伙伴。 同時,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學生進行自主討論時,教師可以走走、看看、聽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努力做到把全班同學協調起來,調動起來,與學生共尋目標,保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進一步燃燒、擴散,使學生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 必要時可暗示路徑、點撥方法、疏通阻礙,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為之。 既堅持“不干涉原則”,也避免學生因“無限自由”而造成散漫的課堂氛圍,把學生組織到愉快的核心素養的建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