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華
效率最大化,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本追求,語文教學自然也不例外。 中學語文教學,作為一種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為基本的實踐活動,必須考慮“投入”與“產出”這一基本的“效率”問題。 早在1979年,呂叔湘先生提出的語文教學“高耗低效”之所以具有石破天驚之效, 就是因為切中了語文教學的癥結,而且,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是語文教學一個難以治療的“癥結”,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 那么,如何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呢? 簡言之,效率問題,實質上是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優化問題。 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優化。
“課堂結構”與“模式”一樣,曾被人們視為僵化死板的教條。 但憑借常識即可斷定:松散無序或繁復冗雜的課堂必定是低效的, 建構合適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于一個務實的教師具有重要意義。 結構總是決定著效能,任何系統總按一定結構組織,系統欲達到最佳效能,必須協調系統內各要素,不斷優化其組織結構。
教學系統由 “人”(師生)、“內容”(教材)、“環境”(時間、空間)三大要素構成,教師必須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作出系統性的安排,通過優化整合,將這三要素在數量上、強度上、方式上加以科學的配合安排,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教學狀態,以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首先體現在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上。 教學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時間調控的藝術。 課堂教學時間總是一個常數,但不同的課堂結構對時間的分配及其使用效率卻大不相同。 在一個合理的教學流程中,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均應有通盤安排。總之,絲絲入扣的教學環節、合理有序的教學流程是確保教學效率的基礎。
其次, 課堂教學結構還應該是各教學要素互動交融的立體結構,或根據活動方式合理安排結構。 課堂結構的背后是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師、學生、環境設備的系統整合。 因此,課堂結構的優化就不只是形式的變革,它必將推動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各個教學因素的變革。
語文教學面臨著一個困境:語文教學中充斥著無數龐雜而瑣碎的知識內容,而語文教師卻又經常苦于不知該教授給學生什么內容。 在基礎教育階段,似乎也只有語文教師才會經常面對教材大興“不知該教什么”之嘆!于是,不少有識之士開始不斷強調“‘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面對蕪雜的知識內容,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進行整合? 答曰:一要精選,二要組織。
所謂精選, 就是指所選擇的內容必須是語文學科的關鍵知識, 是學生發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知識。 如教《誰的本領大》一課,可以選擇精練說話訓練:1.預習感知,為“說”作鋪墊。教師先提出預習要求,學生預習后教師再檢查預習情況。2.以“說”代講,理解課文。 教師預先設置一個表(內容包括:比賽人物、比賽次數、比賽內容、比賽方式、比賽結果、說明什么道理),課堂上引導學生根據表內要求,對照課文練習說。這樣,課文內容不講自通。3.復述故事。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完整的理解后,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背課文,但可以引用書上的重點詞語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一講。4.續編故事,為寫打基礎,課文的故事還可以接著往下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編, 自由講, 學生興趣盎然,其想象空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所謂組織, 即按照學科本身的規律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編排教學內容——既要依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選擇最具“語文味”內容,也要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安排教學內容以使學生樂學易學。 不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將是語文教學致命的失誤。 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時,集中一課時組織學生質疑問難,展開討論。 學生提出了許多有趣有質量的問題。如:1.從內容看,諸葛亮是騙箭,課題為什么用“借”箭?2.周瑜明知十天造不出十萬支箭,為什么還要他造?3.諸葛亮怎么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霧?4.諸葛亮怎么知道“曹操一定不敢出來”……在熱烈的討論中,人物的特點便展現在面前,學生在討論中既解決了“疑”,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我們提倡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實質就是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文本的不同特點重新整合教材, 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具體的教學情況,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應該是學科方面的專家,更應該是運用學科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專家。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 任務所采取的主要手段。 作為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一套傳授知識的本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的目的。 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不等于就能教好學生,有了合適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恰當的教學方法。 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是生氣勃勃的。 你叫他換一種教學法,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同樣取得成功。
兩位老師同上《晉祠》,同樣使用了教材配備的錄像資料——按課文的思路拍攝的晉祠風光。 但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 一位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分析完課文,再放錄像。 教師邊放錄像邊介紹:喏,這就是“左扭柏”——你看,就是這樣旋上去的——這是晉祠的流水,是不是像一條大飄帶? 很顯然,這位老師只是機械簡單地把這一錄像作為教材內容的一種印證! 另一位老師處理的方法則截然不同。 教師在學生尚未閱讀課文時,先放一段消除了解說詞的無聲錄像, 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這段錄像中所見的景象, 接著又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描述與課文中的有關描述進行比較, 從而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教學中的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很明顯,后者雖然也運用了影像資源,但著眼于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方法不同,效果迥異。 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 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資源條件進行統籌安排,選擇最適宜的方法以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