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 人們的思維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進程中產生的。 在語文教學中,優質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向深處漫溯。 由此可見,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基石,優質問題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為初中閱讀教學助力。 因此,巧設優質問題, 引領學生在問題導學中深入文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對于文本理解是否深入, 足見語文教師功力的高低。 因此,語文教師要深入教材,才能優化問題設計,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優質問題中掌握知識,舉一反三。 有效備課是教師設計優質問題的前提條件,也是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素養的必要途徑。 教師在備課時需深入教材,掌握文本的特點,挖掘文本中的教學重難點,多元化解讀文本,提高自身解讀文本的能力,使之成為幫助學生獲得自然閱讀體驗的金鑰匙。 教學文本不僅是編者意圖的重要載體, 而且是教師和學生對話的重要媒介,它服務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因此,教師不但要重視文本寫了什么內容,還要關注寫得怎么樣,更要洞悉學生從中能收獲怎樣的語言形式。 在這基礎上,才算是深入解讀文本。 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學情來要求其關注、理解學習的重難點。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不能停留在瑣碎的淺層問題上,而應深入淺出,設計出解讀教材深層次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范進是文中的主人公,而張鄉紳和胡屠戶也是文中的重要人物,這三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為了讓學生用較少的精力和時間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題,筆者讓學生讀完課文思考范進、張鄉紳和胡屠戶三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且說出理由。 一個問題就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學生不需要再像以往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分析,這樣更加直截了當,徑直解決問題。 深入解讀文本是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才能使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促進學生在已有認知水平基礎上主動積極思考。
課程意識指的是教學主體對于學科敏感的程度,其中包含了主體對課程理論的構建意識、 課程內容的開發意識等。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課程意識的強弱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重新界定了課程論和教學論間的關系, 構建了以課程為中心的大課程觀。 這一標準的確立預示著語文課程意識的覺醒。語文課程理論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才能獲得新生,因此, 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中具體的情境來促成自己教學理論的形成。 同時,教師須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意識,增強對新課程的理解,才能保證新課程的順利開展。 每個教師都需要意識到課程的活動性、動態性、變化性。課程意識要求教師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都要思考這堂課教什么、基于什么原因教,怎樣去教、這樣教對學生會產生怎樣的效果等。 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課程意識,才能保障課程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教師構建課程意識, 優化問題設計就需深入把握編者的編寫意圖,明確核心的教學目標,有目的地去設計課堂問題來展開教學。 而就教材而言,編者的意圖集中體現在單元導讀和課后練習上。
例如《紫藤蘿瀑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要求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 像這類的文章,初中生初看都能讀懂,但追問言外之意,學生就很難說出其所以然。 鑒于課程意識,筆者設計了“宗璞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向我們展示紫藤蘿的美景嗎”這個問題,通過此問題,學生就由景及人,深入到對文本的探究中,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因此教師在平常課程準備過程中,不但要研究教材,還需要“備學生”。 而“備學生”就是分析和把握學生的學情。 分析學情主要包括學生的知識層面、技能層面以及素質層面。 在上課前,教師要仔細地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這對教師的備課有相當大的幫助。 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學生的特點和學情,才能夠對癥下藥,才能夠選擇更加適合初中生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備課時綜合考慮到知識和能力水平, 著力使得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相匹配。 教師依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和預設的教學目標形成的差距進行分析, 這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也是備課的重要起點。 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其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興趣等。
《老王》是一篇內容單純、人物關系簡單的散文。 作為七年級的學生閱讀這篇散文, 可以初步把握老王的形象,但要想進入人物的內心深處,了解作品的主題就會有一定的難度。 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很多只知道一味地接受愛,但不懂得如何感恩,如何回報愛。 尤其像這樣社會底層的老王,他們很難了解,更不用談去關心。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應讓他們在優質的文本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筆者結合學生的情況,設計了如下的問題:1.作者通過怎樣的語言來描述老王的不幸?2.從雞蛋和香油中觀照老王和我。 通過結合學生學情來優化設計問題,去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離不開優質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認知揣摩教材,要精心挑選問題設計的角度, 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激活他們的思維。 我們可以從理解的角度、品析的角度、探究的角度、發現的角度去設計問題。 例如在教學《故鄉》這篇小說,如果每個情節和人物都一一解讀過去,費時耗力,筆者從發現的角度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讀了課文之后, 給課文的標題前面填上一個或者幾個形容詞, 并且要求學生說明是怎樣添加的以及添加的理由。 這一問題的設置使得學生思考的范圍覆蓋了整篇課文,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容量,學生能更加全面地把握小說的思想內容, 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精心挑選角度,優化課堂問題,可以促進師生更好地交往和互動,觸發初中生內在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能力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優化設計課堂問題,有助于喚醒初中生的思維潛能,讓其探究的目光深入到文本的每個角落,引導學生細細地思考、深入地探究,從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