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斌
語文是一門具有感情色彩和文化意蘊的學科,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其囊括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富有感情的人文內涵, 對于學生的精神領域有重要的影響。 古詩詞教學不僅要學生掌握背誦,更要求學生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和升華。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外,還可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自身修養。 所以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不要再盲目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保障語文教學有效進行的前提下, 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真正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力量。
外來文化的不斷涌現, 很多學生逐漸熟悉一些洋節日,如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萬圣節等等,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感覺慢慢地淡薄, 這明顯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 這樣的行為是極其不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 借助古詩詞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滲透傳統節日的教育, 讓學生對中國的節日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拾興趣和重獲重視。
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問一問學生“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呢? 然后通過教學微視頻或者一些節日的動畫,讓學生對重陽節的習俗和由來進行了解和認識,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學。 又如,在學習韓翃的《寒食》的時候,對于“寒食節”大家基本都不了解甚至沒聽過這個節日,那么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把晉文公重耳流亡的故事說一說,讓學生認識“寒食節”。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是密切相連的,都是歷史文化的沉淀與積累,真實反映了歷史的變遷,體現了歷史生活的痕跡。 古詩詞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知道傳統節日, 還可以讓學生了解風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習慣等極具文化底蘊的知識。
例如,上文提及的“寒食”,這首詩后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一句古詩詞讓學生知道“寒食節”那天是被禁煙火的,只能吃生的食物,深一層理解便是讓學生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要學生明白珍惜糧食和感恩生活。 而學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話的時候,按照“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作者寫到家鄉的兄弟在登高時也在懷念著自己,很遺憾自己未能與親人共度佳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要珍惜與家人共聚的時光,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
琴棋書畫作為古代文人的藝術表達形式, 把人的內涵和修養體現到極致,精通琴棋書畫更是才子、才女的重要標志。 這些文化藝術不但體現了個人的涵養,還展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氣質和氛圍, 語文教師讓學生傳承這種文化是責無旁貸的。 古詩詞說是一種文化知識的學習,倒不如說是一種情感意境的享受,古詩詞中的優美字詞,仿佛和諧的音律環繞耳邊。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時候,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那種音樂的錯落有致和跌宕起伏的感覺油然而生,感覺從文字上已經充分感覺到旋律的變化和起伏, 這種文化的神韻是其他文學體裁無所能及的。
除了這種具有曲調風味的古詩詞之外, 繪畫的藝術感也是別具風味且不同凡響的。 就如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居秋暝》,詩詞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足以引發人們心中無數的幻象和秋日黃昏的畫面感, 通過這些文化藝術感染學生, 讓每個學生都做一個有著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才者”。
總的來說, 古詩詞的教學不但可以豐富和輔助語文教學,還有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很重要的教學意義。 古詩詞與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融合利用,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和進步,也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