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亮 張曉英
新一輪課程改革即將從實驗省區向全國鋪開,新教材也即將與我們見面。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學科改革,是一次深層次的教育變革。 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學習任務群的出現,相較于以前的單篇授課、單元教學,學習任務群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改變了原有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而這一變革也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更為凸顯。 在學習任務群視域下,語文老師應著力提升以下幾個方面的專業素養。
要準確領會本次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即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 并且把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作為一切教育行為的準則。 將以上基本理念貫穿于整個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真正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經歷了多次變革,從“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到“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再到“三維目標”,直至現在的“核心素養”。 但有一些認識是大家廣泛認同的,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 我們既要在變革中思考甄別,更要在實踐中領會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規律。 厘清“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組織開展任務群學習。
有學者認為,教師即課程。 可見老師對整個學習活動的重要性。 在任務群學習模式下,老師必須要有海量閱讀, 因為只有豐厚積累, 才可能有高質量的篩選、取舍、剪裁和整合。 老師也只有沉潛于閱讀,有了真切的體會,并以之與學生切磋交流,方能用知識喚醒知識,在碰撞中生成思維的火花。 老師和學生都應強化自主閱讀能力,只有自主閱讀方有真知灼見,避免“參考書”“名家點評”等信息的誤導,用自己的閱讀體驗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素養的提升。
有了海量閱讀,并不等于就能組織好任務群學習。老師還需要有篩選整合學習資料的能力, 老師一方面要對材料有真實的閱讀和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還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學生樂于接受又能夠理解的學習材料,再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設置,并且能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及時調整和完善。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個準確的切入點、一個巧妙的抓手、一個得當的支架,常常會使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順暢高效地開展。 為了在學習任務群中順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格外重視設計活動、組織教學的能力。 設計教學活動時,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分析學習內容,形成基本理解,轉化為驅動性問題,設計出明確可操作且有吸引力的任務群。 老師要有多角度、多層次、開放地進行設計的技能,既考慮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又考慮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既考慮課內內容,又考慮課外內容,要熟練地運用生活經驗和社會資源,給學生以實際問題的解決。 通過教書實現育人,達成立德樹人的目的。
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 老師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積極參與者,這要求老師在活動設計之初就必須積極思考,充分了解學情,多角度、多層面預設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從而給予精準和及時的指導。 教學活動的預設需要以科學合理的理論為依據,注重教學活動的差異性、動態性和生成性,從而使教學活動從單向走向發散、從“正確”走向“言之成理”、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建構”。
一個人只有善于反思才有可能變得優秀, 一個老師只有善于反思才有可能成為名家。 葉瀾教授認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沒有經過沉淀的經驗,是膚淺的,沒有反思完善意識的老師,是可惜的。 反思可以幫助老師從常態而瑣碎的教學行為中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完成從老師向名師,從名師向專家型老師的跨越。
同時,教育改革的時代性、開放性、多樣性還要求老師必須始終處于學習狀態, 讓自己的教育生活與時俱進。 無論是對教育理念的理解、學科特點的領悟、學習資源的選擇還是組織活動的能力等方面, 都離不開老師勤學不輟的意識和行動。 同時,面對不斷涌現的新觀念、新技術,老師應保持足夠的熱情,“活到老,學到老”,只有這樣才能與自己的學生有共同話語,才能保證自己在新一輪的變革中,勇立潮頭。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只有積極應對,做好準備,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這要求老師要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洞悉學科特點,堅持閱讀學習,勤于反思借鑒來適應新的教育變革,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