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中心小學)
促進和發展新時代學生的有意識記,必須以由無意識為基礎。因為新時代的學生都有“認死理”、好奇心強、喜歡探究的個性特點,見到用到才是“王道”,有了“王道”便去思維探究。學具在課堂的運用,就是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們對新鮮有趣的東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從各方面去了解、解決它,以形成比較鮮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歡尋根問底,弄個水落石出,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有意識記的發展。雖說是課堂40分鐘教學有些短暫,但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融洽,課堂教學的效益和質量是上乘的。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活動,把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在擺弄過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和三個頂點組成的。然后,可讓學生來回拉動三角形學具,從“手感”的比較中發現三角形有固定不變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在概念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比較、分析、歸納,讓學生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感知有關形成概念的具體實在的材料,結合活動情境、生活情境進行具體到一般特征的分類,有利于促進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進行正負數的認識教學時,先讓學生制作活動溫度計、活動海洋圖(潛艇活動)等學具。上課時,讓學生操作,理解零度、海平面作為基點的含義,理解零度以下溫度是零度以上溫度的相反方向、相反意義;海平面以上是海平面以下的相反方向、相反意義。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明確的正負數概念。這樣操作與生活實際體驗相結合,使學生對正負數的認識極其深刻。
通過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例如,42÷3,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4捆(4個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個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個1),個位商4。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具的操作,讓學生擺、拼、剪、制作、測量、畫圖等,有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其五育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學圓錐體積,讓學生分組做實驗(一圓柱形容器、一圓錐形容器、沙子或水,讓學生用圓錐容器向圓柱容器中裝水或沙)證明v=sh的成立。實驗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大多數正確或大致正確,而要注意引導學生嚴格、正確地運用直觀操作,且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對于實驗失敗的小組,要引導學生查找實驗失敗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確之處,繼續進行實驗,直到成功為止。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就要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就可通過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總之,數學學具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運用學具,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諸方面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