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義堂中學)
新時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創新教學,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死”的教材學活,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要求要對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進行分析,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把知識體系之間串聯的更為有序,以便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只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材內容的調整或者刪減,就能夠培養學生和教師思維靈活性,然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以達到培養思維靈活性的目的。在教學復習《中國近代史》這節時,我們都知道有三條基本線索有據可循:一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華史,二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三是中國人民的探索史。所以,在課堂上筆者有意識地提到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對這三條線索加以整合,把教材內容打亂,讓學生來共同復習,以便培養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是人們談話的永久課題,與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相比則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為此,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發揮好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的作用。創新教學內容,讓歷史理論在學生腦中“留痕”,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并分析歷史事件。
想象力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用書教學圖片、歷史遺址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當學生的想象力得以豐厚后,教師就要創新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最終讓學生的學識得到鞏固,想象力就會得到提升。
由于歷史學科不是主科,所以,歷史學科的教學就變得可有可無了。為此,一是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要按照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識水平,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使教師們真正領會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重要性,深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二是按照新課標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學科教學的理念和宗旨,多角度構建歷史課程框架;研究性與接受性學習相結合;重視過程評價,最終目的是使每位學生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素質教育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摒棄傳統教學單向的教學方式,加大課堂交流、探討力度,并為溝通互動創設和諧的環境。三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致力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并發揮其自身的作用。課堂中師生進行互動交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便于學生的理解。
新時代的歷史學科教學要按照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這就是說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進行探究式教學。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現象并使其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對學生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我們知道,學生獲取知識途徑來自于學習活動和間接感受。為此,歷史教師為了能夠構建優質高效課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就是將歷史事件拿出來,通過情景模擬、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感受歷史事件,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討歷史事件發生的意義、為什么發生,等等,增強學生借鑒歷史、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綜上,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由此可以得出,歷史對于現實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新課程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重視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多樣性及對現實指導意義的發揮。基于此,初中教師應對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正確的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培養其主動思考歷史事件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不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歷史史實,而是拋開歷史知識本身,能夠讓學生學到什么,收益有哪些,特別是在新時代,面對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學識和個性特點,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以此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打開學生學習歷史的思路,讓學生學有所得,如此才能夠構建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