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借助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學習過渡。但要想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堅持“差異教學”這一基本思想及理念,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課堂提問內容、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關鍵詞:差異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17-02
引? ?言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就會對教育教學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即會思考、會創造,這樣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但從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看,部分教師還未意識到這一點,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時,由于指導思想及采取方法的不當,學生很難參與到主動思考與創造活動中,無法奠定人才培養基礎。因此,針對當前的語文課堂提問,“差異教學”這一思想學習受到越來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并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深層次研究。
一、差異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運用的原則
提出將差異教學思想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目的是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想實現此理想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在具體的課堂提問中,必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1.主體性原則
優秀的教師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會學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教書。為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具有會學的能力,就需要為其預留充分的思維及創造的機會,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因而,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須堅持主體性及主體發展原則,并在整個提問教學中扮演好學生的指導者與幫助者角色,真正為學生發展助力。
2.靈活性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促進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提升,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基于實情。隨著課堂教學的推行,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教學氛圍等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如果教學中教師仍堅持課前設計好的提問內容,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探索興趣缺失,這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教師只有堅持靈活性的課堂提問原則,才能更契合差異教學的理念及方向,為學生的快樂學習及成長服務。
3.普遍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在語文學習中所呈現出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不能以統一的方式來審視學生,而是要明確及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中。比如,設計符合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的問題,低層次的學生以基礎性問題為準,中層次的學生以新知識為準,高層次的學生以難度較大的啟發性問題為準,并基于學生的回答給予有效評價。相信在此種提問背景下,既能夠契合差異教學的理念及方向,又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堅持此三大提問教學原則,能確保語文提問教學更加契合差異教學思想,從而更好地保障課堂提問的質量及效率。
二、差異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內容方面的體現
1.設計誘導性的提問內容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和心理特點等進行準確了解與把握,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啟發性極高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具有較強的誘導性,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對課文內容的探索中,既能夠充分經歷分析、理解的過程,又能夠找到正確的答案,提高學生實際學習效率。比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周恩來為什么從小就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想法?這樣學生就可以基于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分析與梳理答案;同時,也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其中,在相互回答中整理出最完整的答案。在這樣的誘導式提問教學中,教師只需要發揮好引導與組織作用即可,能讓學生在相互啟發中獲得更加有效的發展。
2.設計相互性的提問內容
課堂提問絕不僅指教師單向的提問,而是師生間的雙向提問。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因而更加側重學生的主動提問,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與創造。教師之所以設計提問環節,其目的是更好地引導及活躍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在思維中發現及解決新問題,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因而,在差異教學思想引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必須要將提問的側重點放在相互性方向上,如相互啟發與質疑,以便學生在課堂中不斷迸發出新的想法[1]。
3.設計培養性的提問內容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的培養,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有自主進行學習及發展的基本能力。為此,課堂上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把握好設計培養性提問內容這一方向,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契合差異教學理念,將課堂提問的作用更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比如,教學《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作者懷念的母親是指什么?具體懷念什么?這對你有何啟發?這樣的課堂提問,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另一方面能體現出培養性的特點,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差異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運用的策略
1.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要想將提問的教學功效更好發揮出來,需要先調動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興趣,因而可以基于學生好奇心較強這一特點進行提問設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2]。比如,教學《黃山奇石》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運用多媒體播放與之相關的短視頻,之后提問學生看到與聽到了什么?這樣的提問,不僅能讓學生對黃山的奇石有些許了解,還能夠讓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產生疑惑,形成饑餓感。
2.啟發學生思維
差異教學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需要確保課堂提問凸顯出差異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基于教與學的實情,進行有的放矢的提問。相信在此種提問背景下,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更好的啟發與發展。比如,在教學《窮人》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對學生閱讀課文后神情變化信息的捕捉,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課文題目產生疑惑:為什么這篇課文描述的是窮人,課文中卻沒有與“窮”相關的字眼呢?基于此,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嘗試找下課文中哪些描寫內容和“窮”字相照應?以此提問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疑惑,更好地理解課文。對于班級中那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為其設計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只寫了窮人的“窮”嗎?你認為他們是否真的“窮”?這樣的提問能使學生在對窮人行為的分析過程中,更好地感知到他們精神世界的富有[3]。
3.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差異教學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運用時,要以遞進性提問逐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提問更好地服務教與學并將其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在教學《鞋匠的兒子》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三個遞進問題:課文中所提到的三個“永遠”內涵是否一致?效果有何不同?在演講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這樣的提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永遠”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主人公的人物特征以及課文情感進行感知。
結 語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要堅持差異教學思想。只有在此種思想的引導下,才能夠確保教師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發展的提問內容及策略,真正促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不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石艷蕊.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9(06):180.
黃通海.談如何有效選擇語文課堂提問的切入點[J].小學教學參考,2015(15):36.
作者簡介:劉光洋(1968.1—),男,江西贛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