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深入實施的當下,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合作,從而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生成的新型教學模式,它轉變了傳統教學思維和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探究知識,指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進而掌握全面有效的知識,它對當下初中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89-02
引 言
任務驅動法注重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于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使其提升學習效率,并對知識形成深刻的認識,進而建構高效課堂。初中數學教學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變量間的關系和計算內容更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是一個考驗。因此,學生要進行主動探究,整合多種知識,以更好地完善個人知識體系。
一、精設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法運用過程中需要學生獨立探究,發散思維,同時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獲取有效的知識。具體實踐中,教師要重視任務的設計和布置,突顯這一教學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而且,教師要特別重視任務基礎知識的預習,促使學生在任務實際探究活動中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其中,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如若缺乏預習,任務驅動教學法就顯得不完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浪費很多時間,獲取的知識停留在淺層次,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預習任務,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知識框架。要注意,任務驅動法中的任務要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難易適中,使學生能夠從中獲取成就感和持續探究的動力。
以“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為例,學生要在這一章中認識軸對稱概念和軸對稱圖形,明確軸對稱的性質,并能設計軸對稱圖案。為了能夠更好地應用任務驅動法,教師要設計好任務:首先,在初期教學中幫助學生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深刻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其次,在設計軸對稱圖案時,為學生安排任務探究活動,即如何巧妙地自主設計軸對稱圖案,激發學生興趣。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熟練地做出一個點關于一條直線的對稱點,從而勾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二、任務分層,促使學生循序漸進
任務分層,即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任務驅動法,即要有針對性,以使學生能在不同的層次開展探究活動,循序漸進地掌握數學知識,豐富數學思維框架,提升數學綜合能力。首先,是課前的任務驅動,它主要是讓學生奠定基礎,以更好的狀態進入任務探究活動中,增強學習效果。其次,是課堂中的教學任務,它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溝通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設置探究性任務,確定任務難易程度和時間。最后,是課后的任務驅動,它可以使學生鞏固知識,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可從兩個方面來執行:如在課堂中完成一項任務后,則進行課后延伸,對課堂內容進行練習和鞏固;如果課堂時間限制或者教學內容具有難度,可以在課后指導學生深入進行任務探究活動,以便學生全面地掌握數學知識。
以“走進圖形世界”這一內容為例,從教材結構來看,它的知識點并不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任務探究,分層設計任務。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打開學生的圖形視野,讓學生走進豐富的圖形世界,樹立圖形意識;其次,為提高教學效率,充分利用時間,為學生設計課下任務,即讓學生組成小組,利用多種材料進行展開和折疊,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構建完整的圖形觀。
三、協作互助,幫助學生破解難題
任務驅動法要求學生將某一任務作為活動的核心,以自主探究和互動協作的方式運用學習資源,以此完成任務。這種學習實踐活動和傳統的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它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實踐和思考來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學習體系。這個過程會使學生的互動性和協作性非常強。學生要完成任務、解決難題,需要有效溝通,進行思維碰撞。但是在協作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和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果出現分歧或是遇到困難沒有進行科學溝通,很容易影響任務完成效果,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執行力。面對這種問題,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合理協作,在實踐環節給予學生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建構清晰的解題思路,從而強化任務驅動法的實施效果[1]。
例如,教學“用方程解決問題”這一內容時,首先,學生已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內容是方程的實際應用,是內容的強化。由于方程的應用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包括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等,對很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法時要特別關注學生,引導他們確定探究任務的流程和技巧。在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要自主合作,明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多樣化的應用題。其次,教師協助學生以實際問題來學習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明確思路,確定基本量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題干,找出其中的邏輯關系。在探究過程中遇到行船問題和追及問題時,學生很容易迷惑,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畫圖的方式來分析,找到其中的技巧,從而提高問題解決效率。
四、評價任務,完善學生知識結構
效果評價是任務驅動法的最后環節,是對整個任務完成過程的反思,也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吸收,它能使學生從中發現不足,進而進行調整和完善。在評價前期,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討,對這一知識進行歸納,并將所犯錯誤進行總結,使學生有一定的衡量標準。就初中生來說,他們對很多實踐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要結合這一特點,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升華,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并且能夠將數學真正應用在實踐生活中。就本質來說,任務的最終評價是學生查漏補缺的過程,這是學生提升能力、優化數學知識結構必不可少的過程;同時,它也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以使學生在下一次的任務探究中更好地表現。
以“數據在我們身邊”這一內容為例,該課涉及抽樣調查和統計圖、頻數分布圖等知識。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教師可選擇以繪制統計圖為任務,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在數據收集、整合等方面出現問題。在最后評價的過程中,師生應共同探討整個執行過程,整合學生犯的錯誤,以引導學生正確、詳細地認識統計圖,完善個人數學知識結構。要注意的是,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任務的執行情況要有針對性地給予鼓勵和正面評價,使學生能夠增強學習信心。
結 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強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中,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其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的發揮。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深入研究開展任務驅動法的科學策略。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精心設計任務,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制定分層任務,與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任務難題的解決和評價,可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胡蘇姿. 任務驅動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8(06):145.
作者簡介:楊永康(1977.2—),男,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