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勝 潘豐
摘? ?要:企業學習階段是高?!白吭焦こ處熃逃钡囊粋€重要環節,可以實現學生在工程方面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分析了當前“卓越計劃”在企業培養階段存在的問題,結合我校執行的經驗,從合作企業及合作模式的選擇,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方案制定與實施,參與該計劃的學生選拔、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望為參與高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企業實踐? 合作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c)-0015-0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以下簡稱“卓越計劃”) 是高校在校生在工程方面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一項嘗試。對參加“卓越計劃”學生,需要有在企業累計一年的學習時間,這是“卓越計劃”執行期間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合理科學的安排和執行,有利于確保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和“卓越計劃”的普遍推廣。企業學習階段主要是通過在企業中入職指導,崗位實習和項目實踐等工程學習過程,達到培養學生采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工作期間遇到的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在學習中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得到培養,以達到工程培養目標,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企業實踐工作不同于學校學習,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產任務,一切以生產為中心,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和困難。高校通常要求企業安排專門的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共同制定培養計劃,一起指導學生完成企業學習環節,使學生在該階段的學習中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所收獲。企業實習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指導和評價方面事情繁多,沒有經驗可循,需要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一起配合,面對發生的問題加以解決,確保企業學習階段順利付諸實施[1]。盡管學生在企業學習屬于日常教學管理環節,經過多年實踐,已經取得不少有益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針對“卓越計劃”企業實踐環節結合我院“卓越計劃”自動化專業企業實習(課程名字為《企業工廠工程實踐》)的情況,合作模式、企業合作培養計劃的制定、學生的選拔組織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望能夠對后續繼續實施的“卓越工程師2.0”提供一點參考和建議。
1? 企業合作模式的選擇
1.1 合作企業的選擇
學校選擇“卓越計劃”合作企業,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企業具有校企合作教育的良好愿望,彼此認可度比較高;二是企業能夠滿足“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包括生活條件等;三是為了便于管理,企業在地理位置上必須處于學校對合作企業的總體布局當中[2]。
選擇的企業如果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頂崗工作,從事簡單重復的生產任務,學生感覺不到和專業相關的學習,往往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學生的培養和后續工作的開展。有的企業缺乏系統性的安排,對學生的使用比較隨意,沒有明確具體的企業學習計劃和專業相關崗位,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和基本的食宿條件。
1.2 合作企業模式選擇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產安排,一般來年均接收同專業實習學生不超過三五個人。學校需要聯系多個單位,以滿足卓越學生的企業實習,每次最終能有留在企業就業的實習學生,才有與企業建立實質性的長期合作關系的可能。高校與企業可以選擇的合作教育模式有全面合作模式、模塊化合作模式、項目式合作模式、訂單式合作模式、頂崗實習合作模式、學工交替合作模式等[3-4]。我院自動化專業2013—2015級執行的“2.5+0.5+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5],2016級執行了“3+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聯系的企業根據自己單位的不同情況有的選擇是模塊式合作,有的是項目式合作,有的是頂崗實習合作。
2? 企業培養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企業學習培養方案是“卓越計劃”專業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所執行的培養方案,作為實踐類課程,根據學時數設置一定的學分,由實習企業單位導師和校內相應指導教師,根據各時間段實習中的表現,撰寫實習周記,綜合考查按五級(或百分制)評定成績,合格后獲得學分。
2.1 企業學習階段方案
學生在企業現場學習、實踐,并參與企業的生產維護,產品或項目開發,技術革新等工作,完成企業學習與實踐工作。不同的企業環境和條件各不一樣,經過前期的企業調研及多次商討,企業學習培養計劃基本包括企業概況( 入廠參觀,安全和企業管理教育) 、企業課程培訓、企業實習( 定崗或輪崗) 、工程項目或產品開發實踐( 定崗) 和畢業設計等環節。
2.2 工廠工程實踐階段考核
要求企業導師由實踐經驗豐富、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每2~3位學生配備1名企業導師。企業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指導、日??记诤涂己斯ぷ?,學生每周完成企業實踐周記,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簽字審閱,每個月需要對學生進行階段考核,并評定成績。
企業學習階段的考核根據企業學習的計劃內容及教學方式分別組織考核,可采用書面考試、現場口試、有指導的動手操作或幾種形式的結合。
2.3 工廠工程綜合評定
階段學習結束后,由企業導師、校內導師及企業實踐綜合評定小組分別對學生實踐綜合表現、實踐記錄及交流、實踐技能及設計研究、總結匯報等方面進行考核,按企業導師評價30%;校內導師評價30%;企業工程實踐綜合評定小組評價40%(組織具有工程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組成,對每位同學在展示實踐綜合表現、實踐記錄及交流、企業工程實踐報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其實踐成績)。
3? 學生選拔機制的實踐
3.1 “卓越計劃”生源的選拔
要很好的完成“卓越計劃”的試點,培養專業口徑寬、實踐能力強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需要學生對于該計劃有濃厚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也方便今后的管理,各個學校在學生選拔方面有不同的方式。
(1)高考招生直接劃定。
高校在高考招生時標注了“卓越計劃”字樣,通過高考招生時標明的專項指標按成績擇優錄取,進入學校后按照預先制定的教學計劃展開培養。
(2)入學后自愿報名。
學校在每年新生入學時學校組織“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學生選拔,主要通過筆試、面試兩部分,確定參加試點專業學生名單,每個專業確定30人左右組成試點班[6]。
(3)學習一段時間后選拔。
在學校一段時間后(一般是一年)組建卓班卓越班,分階段去企業學習。一般分為兩種情況:①“2.5+0.5+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5年基礎教育、0.5年工廠實踐,0.5年專業知識教育和0.5年企業課題畢業設計);②“3+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厚基礎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0.5年專業(企業)工程實踐和0.5年企業課題畢業設計)。
3.2 學生“卓越計劃”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對于“卓越計劃”心態的變化。
學生沒有充分了解“卓越計劃”的培養方案和目標,根據“卓越”二字就盲目地選報了此類專業。有的在入學后,經過學校宣傳,有了一定了解,報名參加“卓越計劃”項目,隨著時間變化,因對“卓越計劃”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或因顧忌到考研、出國、就業等原因的沖突,認為參與“卓越計劃”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2)企業學習的適應度。
學校學習環境相對寬松和自由,企業管理倡導規范,高效。第一次走進工廠,尤其是在實習強度較高、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企業,按照實習企業要求開展實踐,對大部分學生都會面臨心理上,體力上的挑戰和考驗。企業指導教師往往按照入職新員工的要求開展指導,沒有考慮教育引導的作用,如果組織管理不改變,考核手段不得力,實習一個月左右,學生就會提出各種理由辭職并返回學校,打亂企業與學校的安排,給企業實習造成不好的影響。
(3)畢業設計如何開展。
一年的企業學習,會面臨選擇企業課題,進行畢業設計的問題。很多企業做的工作比較單一,提出的課題在經過一兩屆學生使用后,對于后面實習的學生就會存在創新型不夠,論文查重重復率高的現實情況。做畢業設計的前期時間段,正好與考研、求職的時間相重合,學生將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備考、找工作或考各種證書,不能安心思考,如何有效的完成畢業設計[7]。
3.3 學生的組織與管理
(1)學校學習期的引導。
校內學習階段要有工程基礎教育的任務,通過理論和實驗實訓,讓學生了解專業相關的基本知識及發展前景,借助于大學生各種競賽,已經創新訓練項目,開放實驗室,校企聯合實驗室和科技社團,實現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全覆蓋。通過獎學金、保研等政策上的制定,引導學生關注“卓越計劃”。
(2)雙師制的規范化。
為加強學生的組織與管理,讓學生清楚:企業實習是“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屬于正常教學計劃,企業實踐各環節實施學分考核,具有不可替代的必修學分要求。每2~3位學生配備一名學校指導教師,學校指導教師要保證每周和學生聯系一次,每個月至少去企業一次,了解學生實習過程中的進展,協助解決遇到的問題。按月的考核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簽字審閱確認。
(3)實習期的靈活性。
調整企業實習的進度安排,在執行學校要求,教學計劃穩定的前提基礎上,對于將企業實習時間大四一年的,可以做適當調整。利用假期靈活處理,每年5月份召開雙選會,6月底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完成企業實習的培養環節后,不在實習企業就業的學生可以在“十一”小長假后返回學校,參加“校招”。有工作意向單位的可以和學校簽署合作協議到所就業單位做畢業設計,考研的同學可以結合自己計劃讀研的研究方向,與校內指導教師協商確定來自企業的課題,在學校進行畢業設計,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又不影響“卓越計劃”的正常實施。
4? 結語
企業學習是“卓越計劃”實施和推廣的關鍵環節,學生對于自己大學的發展規劃教育很重要,通過宣傳和引導,讓學生明確該計劃的性質和特點,有利于更好的選拔適合的學生。學生首先在學校完成基礎理論和基本專業知識學習,獲得了基本素質培養、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工程能力基本訓練。然后進入企業,了解企業文化,學習企業的管理和技術,參與企業技術改革和工程項目開發,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項目做畢業設計,感受產品的生產設計或工程項目的研發實施等全生命周期流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愛崗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工程素養,推動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建輝,紀華偉,吳欣.“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企業學習的實施[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2):66-69.
[2] 曾永衛,易兵.如何解決校企合作“一熱一冷”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15(18):53-55.
[3]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4] 朱正偉,李茂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46-53.
[5] 張相勝,潘豐.基于“卓工計劃”的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設計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7(68).
[6] 李東升,李文軍,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7] 張新偉,張華,陳豐,等.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以安徽科技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24):20-22.